-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下生物半期考前复习知识整理(必修三3-6章)要点
范围:必修三第三章—第六章 4、温特认为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能促进生长,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总结上述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得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会发生弯曲,弯曲的部位是( ) 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光照( ),内因是生长素( ) 生长素作用部位:( )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产生过程 由色氨酸转变 生长素分布的部位 高中生物酵母菌细胞个数计算二、1mm×1mm方格的计数1.16×25型的计数公式:酵母细胞个数/1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100 ×400×10000×稀释倍数2.25×16型的计数公式:酵母细胞个数/1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80 ×400×10000×稀释倍数 这两个里面为什么都要乘400,每个小方格容积式0.1立方毫米 乘 10000?? 该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并且是25×16型的,计数室共分了400个小方格,其容积共有1mm×1mm×0.1mm=0.1mm3=0.1×10-3?mL, 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计数,并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共计数了酵母菌20个. 则1mL有酵母菌20/80×4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据图5-6完成下列关系图 模拟3.(9分)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相对值。(单位为103kJ/m2?y).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形式贮存。(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kJ/m2.y。?(3)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4)图中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原因是__________。 (5)调查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6)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池塘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物,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动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 3(1)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1.1×105(3)15.6% (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有机物输出量(5)标志重捕法(6)O2(溶解氧)???分解者(微生物) 14-15模拟3、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 图2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 (2) 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和 . (3)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① ________ ; ② ________ . (4)图二中草可以用图一中的 _________ (填字母)生物表示,图1中的 (填字母)组成生物群落。 (5)蛇的食物是蟾蜍和鼠,若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蛇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传递效率按10%计算,精确到小数点2位)(2分) (6)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 (7)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8)草原上捕食者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被捕食者同样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⑤⑥⑦⑧⑨(2) 线粒体 叶绿体 (3)①带有全球性 ②循环性(4)E BCDEF (5) 1.27 (6)次生演替(7)直接使用 (8)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结: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3、碳在无机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