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楚辞研究兴盛原因
《楚辞》成书于西汉 一、《楚辞》成书于西汉 2、《楚辞》成书,为《楚辞》学成功奠基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楚辞章句序》 “初,刘向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 ——《四库全书总目》 二、楚辞本身的艺术魅力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故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文心雕龙·辨骚》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汗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可与日月争光。” ——《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较之于《诗》,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汉文学史纲要》 秦兴,楚辞未有发展。汉立,政治上,汉承秦制,文化方面,承楚风,楚的文学艺术得到复苏。 汉初统治者大都是楚国人,他们恋楚地、好楚声,对楚辞有特别的感情,甚至将其作为庙堂之曲,用于宫廷祭祀。在浪漫、绚丽而又奇异的楚风的笼罩之下,整个汉代社会上上下下都掀起了仿楚风、学楚辞的风尚。 2、地方文学集团对楚辞的崇尚 主要指以淮南王刘安和吴王刘濞为首的地方文学集团 “淮南王刘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汉书·地理志》 四、汉代学者的争相研习 1、刘安作《离骚传》,成为《楚辞》学史上为《离骚》训解的第一人; 4、扬雄在其《反离骚》中,站在道家学派的立场上对屈原的处世方式以及前人对《楚辞》其文的高度评价作了犀利的批判,使《反离骚》成为第一部真正的“抑屈”之作 6、东汉时的王逸是屈原最彻底最忠实的拥护者,他在总结、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抒新见,写成了集众家之所长的《楚辞章句》。后代学者研究《楚辞》无不以此为参照,可谓《楚辞》研究的大成之作,堪称中国《楚辞》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两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西汉初,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统治者在思想制度方面提倡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文化学术界仍激荡着战国百家争鸣的余波,儒家经学尚未定于一尊,文人学士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黄老之学的盛行决定了汉初文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贾谊、刘安、司马迁、扬雄等均受其影响。 刘安、司马迁等不囿于儒家成见,也受汉初所推崇的黄老之学、对屈骚给予极高的评价。 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并出现了如陆贾、刘向、董仲舒等这样的大儒,整个社会上下大兴儒学,于是蓄势待发的儒家经学便大展其图,逐步取代了汉初的黄老思想奠定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并将汉代经学推向昌盛。 班固“依经解义”来贬低屈原,王逸也引经据典以挥戈反击,极推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小结 从上述五个方面来看,两汉《楚辞》学的兴盛不仅有外在因素的推动,亦有作品其内在艺术魅力使然。各方条件齐备,从而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楚辞》学研究高峰。 * 两汉《楚辞》学研究 之兴盛原因探究 统治者的提倡和地方文学集团的崇尚 汉代学者的争相研习 楚辞本身的艺术魅力 两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1、汉初统治者重视收藏典籍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三、统治者的提倡和地方文学集体的崇尚 1、皇室对《楚辞》喜爱与追捧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 ——《文心雕龙·辨骚》 “淮南王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 ——《汉书·淮南王传》 西汉前期几个皇帝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宣帝、元帝以及成帝也对楚辞厚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