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核聚变41年秘造人造太阳的中国实验-中国LED网.docVIP

热核聚变41年秘造人造太阳的中国实验-中国LED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核聚变41年秘造人造太阳的中国实验-中国LED网

1升海等于300升汽油的能量 【专题】科技事件回顾科技周刊第五十九期  1599186460转发】    ITER(国际热核实验堆)项目耗资将超过100亿美元,46亿用于反应堆的建设,48亿用于后期开发,剩余资金则用于实验结束之后的拆除工作。作为参与国,中国将承担10%的资金。占世界人口一半左右的7方联合为后代寻找新的洁净能源,意义不亚于“人类基因工程”和“国际空间站”。 2006年11月21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项影响未来的《国际热核实验堆联合实施协定》草签,ITER计划进入正式执行阶段。 “我亲自参与了中国加入ITER的论证、谈判。”一番寻找,潘传红从书柜里抱出两本聘任书,颇为自豪。2002年9月,科技部成立5人科学家小组,评估中国加入ITER计划的可能性,潘传红正是专家组成员之一。2003年2月,专家委员会参加谈判,潘传红再度出马。 氢弹爆炸后,世界多国都在秘密搞聚变研究,“撞墙”后一抬头,发现这一庞大工程还遥遥无期。于是封锁解冻,各国开始了聚变研究的交流,既竞争又合作。   1985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峰会上,前苏联、美国提议,联合欧、日启动ITER计划。10余年的磕磕碰碰后,四方终于制订出首个ITER设计方案。但是,高达100亿美元的预算,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修改设计、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不可避免。 2001年,由ITER技术总部主持的新设计终于完成———预算从最初的100亿美元下降到46亿美元,预计建造期为八年到十年,之后将运行20年。但资金压力仍然存在。2002年初,俄、欧、日三方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同年7月,由科技部牵头,中国正式组织了一个5人专家组展开评估。4个月后,包括潘传红在内的评审专家一致举手———“ITER的科学基础坚实,机遇很好,中国应参与”。2003年2月,中国加入该计划,成为6大成员之一。在这个“全球研究村”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按照章程,我国将承担热核反应堆工程总造价46亿美元的10%,同时分享全部知识产权和科技、商业利益。   2005年6月底,经过与日本长达5年的“选址争夺战”后,世界首个热核实验反应堆“花落法国”,它有一个形象的名称:人造太阳计划。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大科学合作研究计划之一,它与国际空间站、人类基因组测序等项目一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从一开始,中国科学界内部就充斥着激烈的争论。科学界的悲观论者讽刺说,“50年前就说50年内核聚变能够商用;现在,仍然是说50年。”也有人指着潘传红的鼻子数落:“花那么大的代价,要是失败了,看你怎么向后人交差?”   在潘传红看来,任何科学探索都有风险,但“中国花进口一个传统核电站设备的钱投入到ITER中去,绝对是值得的”。他认为,中国的煤炭、石油等传统矿石资源走向枯竭的势头将不可逆转,风能、太阳能缺乏稳定性,一旦核聚变能够投入商用,其前景不可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能不早作准备?”   “参与ITER计划,并非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全部;这只是重要一步,但远非最后一步。”潘传红加重了语气,一脸自信。   从5500万℃到1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供电、测量、加热……准备好没有?”“没问题,可以做实验了。”2006年12月底,负责实验协调的段旭如教授通过控制人员下达了“启动”指令———“5500万℃!”电子显示屏上,波段图上下起伏跳跃,一组组最新的实验参数传来。   5500万℃,历史最高温!“比几个月前获得的2200万℃参数,整整翻了一倍。”段旭如一时呆了,他形容就像自己的孩子出世一样,流下的是幸福的泪。100多人的控制大厅突然一片静谧,几秒钟后很快雷动起来。   这次普通的放电试验场景,却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先驱李正武院士闻讯后盛赞这是一个“光彩耀眼的前沿进展”。   “装置还需要升级改造。”“设备的更新强烈依赖于各个学科的发展,在于国家的综合能力,比如神州飞船飞天,就是综合技术的提升。”2006年,西物院做了2000多次实验,实验装置实现6000多次放电。   在段旭如看来,中国的受控核聚变与国际差距10年左右,加入ITER可缩短这个时间。一则通过承担10%的部件,直接掌握加工和设计技术;二则将剩下的90%的技术掌握,为我所用。另外,可造就一批国际级的科学家,走向独立自主。   2008年,日内瓦将召开22届核聚变大会,作为献给世界受控核聚变50周年的礼物。国际原子能机构正组织编写一本书,其中一个章节分给了西物院,潘传红正带领一帮专家加班加点地写。标题是“等离子体边界与器墙”。   “不经意跨进了国际富人俱乐部,但我们却成了‘穷孩子’。”潘传红自嘲。今后的使命,除了人才储备外,要为ITER计划提供更多的数据,包括观察到的5500万℃高温,这是一个重要节点—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