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作品中忧患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苏轼作品中忧患意识

浅谈苏轼作品中忧患意识   [摘 要]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他66年的人生中,留下了大量雄奇瑰丽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大多豪中见悲,充满忧患意识。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仔细分析苏轼词作中不同方面的忧患意识,并分析其重要性,对于今人正确、全面认识苏轼,科学的分析苏轼的作品,把握他的思想,进而把握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至关重要 [关键词]苏轼;作品;忧患意识;意义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95-02 生活在北宋战乱时代的苏轼,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民族矛盾以及日渐腐朽的皇室统治这一复杂局面,胸中激荡着“致君尧舜”的慷慨志向,有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然而仕途坎坷,几经沉浮的他,却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无能为力,因而,在他的词作中,充满着“人生如梦”的人生感叹和浓浓的忧患意识。分析苏轼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苏轼,准确品悟其作品的情感和文学价值,更有助于我们把握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 一、苏轼及其作品概述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在苏轼坎坷波折的一生中,其几经贬谪,留下了数量庞多的诗词作品,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民族忧患意识,极具哲理的人生感悟以及豪野、旷达的矛盾对比 早在被贬谪前,苏轼的作品中就充满着他对人生的忧患意识和乐观豪迈的心态,既有“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的少年意气,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感叹,可以说苏轼的乐观豪放和他的忧患是共存的 对于被贬谪之后的苏轼作品特点,正如苏轼晚年所做的《自?}金山画像》中所述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主要以黄、惠、澹三州为界 第一,黄州阶段。苏轼元丰三年因在“乌台诗案”中受到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苏轼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开始有了出世归隐的想法,然后至黄州不久,他又开始燃起乐观心态,面对贫瘠的贬谪地却发出“长江绕郭知鱼美”这样的感叹,面对“无人顾”的“废垒”和“满蓬蒿”的“颓垣”,他“躬耕其中”,自嘲“应笑谋生拙,团团如磨驴”,这一时期的东坡先生含泪自嘲,借诗舒臆,不断寻求自我解脱 第二,惠州阶段。绍圣元年四月,苏轼又因莫须有的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诬陷贬至英州,而后,八月又再贬至惠州。此时的苏轼虽然心中郁闷,却仍不失他的旷达、乐观精神,这一时期的苏轼有着“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的开阔胸襟和“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的悲观隐世之情。他看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严峻却无能为力,这使得他既忧患家国,又对朝廷失望,产生了归隐田园不问世事的无为思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折磨着苏轼的内心,让他在失落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的期望 第三,儋州阶段。元符元年,62岁的苏轼又再次被贬到具有“南荒”之称的澹州,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苏轼的心中悲意忡忡,充满“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的悲凉之意,虽然如此,东坡先生却仍满怀忧患意识,不断自我安慰。试想,一个胸有大志,忧心家国的老人,却只能“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这其中的悲痛可想而知,但是东坡先生却能够在这样困苦的境地仍保持旷达心态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一再被贬的他却始终怀有一颗为家国忧患的心,尽管心中悲哀不已却仍能坚持乐观心态,这样的苏轼既矛盾又令人敬仰,正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其词作为世人所欣赏 二、苏轼作品中的忧患感伤主题 苏轼一生作品数量庞多,其中始终贯穿苏轼作品的是他浓厚的忧患意识,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他都心系家国,心系民族 (一)民族危机时的忧虑 受父亲苏洵的影响,少时的苏轼就有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对时政的把握敏锐而全面。他看到了表面安泰的北宋其实充满内忧外患,他曾指出:“(方今天下)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策略一》)。此外,为了解决民族危机,苏轼一直在积极寻找策略,他的《教战守策》主张“尊尚武勇,讲习兵法”,他认为“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甚至在他的《平王论》中,预见了“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的悲哀历史结局。苏轼的很多诗词作品都表现出了他的民族忧患之情和积极战斗的政治主张,例如著名的《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形象地表明了苏轼的万丈豪气 (二)仕隐之时的感伤 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多折,他三度被贬,且官职一降再降,最终被贬至当时的“鬼门关”儋州(今海南)。伴随着他几经波折的仕途之路,他的情感之路也十分不幸,他的三位爱人先后病逝,晚年的苏轼饥寒交迫,饱受摧残。自26岁入朝为官到66岁因病去世,其中有14年之久苏轼是处于被贬时期。这种种苦难既让苏轼胸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