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宫廷月令承应戏中岁时节日习俗
清代宫廷月令承应戏中岁时节日习俗 【摘 要】清代宫廷的“月令承应戏”又称“节令承应戏”,指在元旦、立春、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节令上演的戏。这些剧目在内容上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其仪式性特征明显。“月令承应戏”作为应不同的节令而创编的特殊剧目,其内容、仪式往往与节日习俗是相吻合的
【关键词】清代宫廷承应戏;月令承应戏;岁时节日民俗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19-02
清代宫廷里演出的“月令承应戏”,又称为“节令承应戏”。这一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礼亲王王昭??所著的《啸亭续录“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自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竟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1]昭??在此书中提到的“月令承应戏”就是指在元旦、立春、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上演的相应剧目,其内容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具有明显的仪式性特征
一、月令承应与月令承应戏剧目
岁时节日习俗是指岁时节令之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较为稳定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虽是民间自发的,但是在清朝宫廷也不例外,每逢岁时节令,总会有相应的演戏习俗:元旦、立春、七夕……宫廷内都会有演习之习俗,而且演出的剧目也大都是驱邪、祈福禳灾等主题
据《故宫珍本丛刊》影印的清代宫廷演剧机构升平署所藏的剧本来看,每逢节令,宫廷内都会有相关的戏曲演出。从年初到年末,逢节必演。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膺受多福万福攸同》《文氏家庆》;立春承应《早春朝贺对雪题诗》;元宵承应《东皇?蚜盍哺N?民》《紫姑占福》;上元承应《海不扬波太平王会》《上元承应大舞灯曲新》《?N平除岁?Z炬祈年》等
目前,学术界对清代宫廷的月令承应戏研究较多,其中亦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讨的,如宁彦冰、李跃忠《论清代宫庭月令承应戏的民俗性特点》一文就指出“月令承应戏在剧本内容和演出形态中呈现出明显的民俗性特征”[2]。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其呈现出的岁时节日习俗作一简要论述
二、月令承应戏中的岁时节日民俗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的内容中是最为丰富的一种民俗,它最初的形成与古代天文、历法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是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民俗事象和传承。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戏曲艺术也不例外。清代是戏曲较为繁荣的时期,历代清朝统治者都对戏曲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也就促进了清朝戏曲的发展、繁荣,成为了宫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宫廷的环境较为封闭,但是也仍然阻断不了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的不断交流,民间的新剧种传入宫中,体现着民间各种不同的岁时节日民俗,同时宫廷承应戏独特的艺术特征也影响着民间戏曲的发展
在浴佛承应戏中体现的就是人们在浴佛节求子的习俗。《长沙求子》便是浴佛节常演的剧目。剧演四月初八,很多普通民众来到长沙寺向九子圣母求子。圣母给予许诺。在此剧中很多唱词都能明显的体现求子这一民俗。如:
【北越角.斗鹌鹑】止为着一钵三衣,说什么五门六法,虽则是秃秃光光,倒也还风风雅雅。说便说色即是空,笑还笑真中有假。(白:我们乃长沙寺中僧?\便是。今日四月八日,?\檀越都来九子?}圣母娘娘面前求子。师兄,今日我们好一天生意呀。)(一僧人白:他们祈祷子孙,却是我们衣食父母,但是不知今年买卖如何?)(一僧人白:闲话少说!我们且来铺设铺设,把法器打将起来。打的热热闹闹,好等?\信拈香。)(?\白:说得有理)(唱)喜今日过三春、逢初夏,照常的把法?轻敲,依例的把金铙齐打,哄那些善男信女,止要他舍米舍钱,管他们弄璋弄瓦。(作铺设科。杂扮官员、士人、商民、农夫;旦扮妇人、扮丑夫人二;小旦扮各色妇女持香上。)[2]
上元节的赏灯习俗相传起源于汉代,至宋代尤为兴盛,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3]由此可见,上元节的赏灯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习俗。这一点,在清代宫廷月令承应戏的开场戏《太平王会》中也有所体现:
【前腔】才离?嗍穑?又摇珂?,珠市?襞镌谘邸6?风掠?不生寒,看?f类?H?H蠕蠕。(白:我等中城御史是也。五城各有巡灯,地界只有我中城灯火最盛。今值元宵时节,免不得沿循旧例,前往前门大街?襞锏?压。向来有两句嘲笑,说“一对长鞭拖地黑,两行银?T照天红”,却也切贴。)(丑扮司坊官,戴纱帽,穿圆领,束带。上。白:?A大老爷,会同馆有文??。)……[3]
综上所述,相应的节令就有相应的节令民俗,这也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素材。民俗与戏曲相辅相成,民俗活动丰富了戏曲演出内容,反过来,戏曲表演亦使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为其传承、传播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