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初探
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初探 摘要:指出了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以双凤村为例,运用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的方法,介绍了双凤村的概况,对其古村落景观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古村落保护原则和保护策略,以期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双凤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7
1引言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不可取代的一员。湘西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不少土家族传统村落能够较为完好地保留也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进程,当地土家族古村落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顾此薄彼的严峻矛盾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体系,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1]。双凤村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所以笔者以双凤村作为研究案例,对其进行古村落景观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土家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保护建议,以期为后期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2双凤村概况
2.1地理区位
双凤村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双凤村则就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位于县城之西南,距县城25 km,海拔800多m,近百户共300余人。 双凤村原名“双且”、“桑栖”或“双栖”,土家语是 “两只凤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两座山峰状如凤头而得名
2.2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2.1历史沿革
双凤村及其周边地区一直都是土家族分布的中心地区,积淀了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据当地的族谱和祖墓碑文记载,双凤村已存在千年
2.2.2发展现状
双凤村村民多彭姓,除从外地嫁入该村的少数汉、苗族妇女外,均为土家族,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全村共有96户,325人,但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儿童,青壮年多为外出。人少地多、科学种植水平低下等多种原因让当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2000年,双凤村被定为湘西州90个特困村之一。2003年双凤村被中科院和云南大学确定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调查点,随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名单。双凤村保留着土家族古老淳朴的民族文化气质,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与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村寨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
2.3主要景观资源
2.3.1自然景观资源
双凤村位于湖南境内的“武陵源”地区,这里祟山峻岭,悬崖陡峭,沟壑纵横,激流飞瀑,有着中国南方最奇特的山区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处偏僻,故而双凤村能够完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是一处具有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立体空间[2]
双凤村所在的永顺县大部分土壤?|地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林木生长。自然植被多分布在500 m以上的山原地带,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混交林。其森林资源丰富且十分独特,不仅有5700余亩的大片森林覆盖,还有300年以上的古村名木2000余株,其中有榉木、南方红豆杉、楠木、枫香、松柏等,尤其是原来的进村古道有300年以上古柏树200余棵,且沿路成行,盘根错节,苔鲜与古木共生,更显古老沧桑
2.3.2人文文化资源
双凤村在千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沉淀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不仅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社会等各方面,而且它也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所以双凤村不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头,更被认为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3]。曾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如语言学家罗常培、民族学家潘光旦等,来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摆手舞、毛古斯舞、梯玛神歌、打溜子、土家织锦、婚嫁歌、土家族过赶年等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仍然保留得较为完整。其中,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摆手舞也是最开始从双凤村被发现和整理后,继而推向武陵山区土家族民众乃至全国土家族聚居地的。而且,双凤村还保留很多土家族民族文化遗迹,土家祠堂、官亭、八字门、九蓉庵、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特色建筑群,特别是这里的摆手堂堪称国内土家族建筑历史年岁之最,还有保存完好的3 km岩板古道等,都彰显了这里部族活动的规模与久远
3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及特征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