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论文.doc
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论文
..毕业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以凤台县为中心的小农家庭生计,揭示了19世纪中期皖北衰落、至贫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19世纪 皖北 小农 生计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捻军相继起事,兵灾匪患夹杂其中,承平200余年不见兵革的清朝陷于战乱之中。究其原因,人们一般以为是人口爆长及土地兼并造成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脆弱的小农家庭于其中无法立足,绝大多数沦于破产..毕业,成为起义的土壤和中坚。
这里显而易见涉及到了小农家庭的生计问题。但以往的分析有以下二误:
其一是以册籍人口数除册籍土地数,得出极少的人均耕地数,如嘉庆十七年人均耕地1.95亩等。如今,清中期以前册籍人口数并非实际人口数的观点已为共识,然有清一代鲜少变化的册籍土地数同样不是实在的地亩数,而是经过“折亩”的“粮田”、“税亩”。因此,其方法和结论均不正确。
其二是依据清人所说,得出不高的土地产出数,如“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南方“每亩所收止一二石”,北方“一亩不过一石”等1 。然清人多根据赋税、地租额推算亩产量,而赋税、地租通常不计间种套种、两岁三收一岁再收的菽荞菜豆。因此,其结论与事实也有差距。
此二误,使人们对19世纪中期小农家庭生计流于传统的观点和印象而较少具体研究,遂难于了解其时已悄然变化了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传统小农家庭陷于生存困境的多方面原因。
皖北依淮河平原优势为北方传统农业区,19世纪中期成为捻军的发源地。本文拟以凤阳府凤台县为中心,考察19世纪中期以前当地小农家庭生计,揭示皖北衰落、至贫的深层原因,企图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口粮、地亩、产出、人口
研究小农家庭生计,首先要明确基本口粮数,亦即一个人一天、一年吃多少粮食。从清代的情况看,一般一人一天的口粮为一升,一年最低消费粮食三石六斗;灾荒赈济施粥的标准是大口五合2 。明确了这一数字,便可结合考察地亩、产出、人口,分析小农生理能否给敷家人所食了。
那么,19世纪中期以前,凤台地亩、产出、人口状况如何呢?
嘉庆十三年(1808)就任凤台县知县的著名学者李兆洛,曾主持纂修《凤台县志》,后人又以之为基础续修重修,其中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3
关于耕地面积,《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
县境侈于西北而缩于东南,断长补短方百里而有余,准今亩度之,方一里者为田五百四十亩,方百里者为方一里者万,则为田五百四十万亩也。山水之占地者少,民居既稀,里落寥旷。计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泽四而去一,共余当得田四百万亩有奇。今岁赋田之计在额者,不过四之一。
李兆洛等对凤台耕地面积的估计没有依据官方土地册籍——其明确指出:官方土地册籍中登记的土地是“税亩”,其数额不过实际地亩的1/4。李兆洛等依据的是当时通行的地理学计田法(大小略有出入)。同时代人包世臣对此法解释道:
今法,以天测里,里长三百六十步,当官尺百八十丈,亩积二百四十步,开方得七丈七尺四寸,则方里为田五百三十亩,方十里为田五万三千亩,方百里为田五百三十万亩,方千里为田五万三千万亩。4
李兆洛等用地理学计田法,从实际地况出发,纵横测量,截长补短,减去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泽等非耕之地,得出凤台实有耕地400万亩左右。
关于人口,《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
民户近十万,丁口不及三十万。
丁口计三十万,别其士工商不在农者约五万,计实丁在南亩者不过二十五万。
“民户近十万”包括民户97107户、屯户1564户、流户604户。光绪志注明:此为嘉庆十五年报部之数,旧志不载户口,无从比核。可知此户数口数不是通过编审作为赋役单位的册籍数字,当为李兆洛于嘉庆十五年推行落实保甲制后,通过保甲系统统计上来的数字,应较符合实际。
关于农业产出,《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
黍麦菽荞菜稻为大种,率两岁而三收。二月种黍,七月而收;九月种麦,至四月而收,五月种菽,九月而毕收。乃稍息之,及明年二月复种黍。其一岁再收者麦,若稻若菽若瓜若荞,荞春秋皆可种,其熟又速,间种荞者,或一岁三收矣。
地之值其下者止数百钱,贵者不过四五缗。亩所收者,当其稔时,黍麦可二石,稻可四五石。
至此,人地比、产出比可轻易算出:
凡县中田地当得四百万亩有奇,计亩岁收二石,当得米谷八百万石。
以二十五万丁口治四百万亩之地,人可得十六亩,家有三丁,通力合作,治其屋下之田,不为兼并所取,计岁米谷常在九十石以上。家不过八口,人食日一升,岁所食三十石。以其余具粪溉、供租赋,与工商交易其有无,为婚嫁丧葬之具。又以余力治塘堰、穿窦窖,为水旱之备。塘可以鱼,堰可以树,亦足以悠游乡里,长子养孙,为安足之氓矣。
凤台田地四百万亩,按普遍种植的黍麦计算,亩岁收二石,当得米谷八百万石。
以25万农民除400万亩耕地,平均每人16亩。家有三丁,共种48亩。按亩产二石,48亩所收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