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努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鸿章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努力

论李鸿章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努力   摘 要:李鸿章乃晚清重臣,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对近代铁路了解较早,本文拟通过陈述李鸿章为开创中国的铁路事业百折不挠、艰难实践,试深入揭示李鸿章在近代铁路史上的作用,以及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改革图强的挣扎 关键词:中国铁路;李鸿章 李鸿章宦海沉浮的40多年,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列强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内燃机的创造发明使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竞相修筑铁路。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李鸿章也逐渐意识修筑铁路的重要性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迫切要求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洋务派首先着眼于轮船航运,由是在1872年诞生了轮船招商局。但是轮船运输显然不能满足内陆的运输需求 1872年10月,李鸿章在致丁日昌的信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土若竟改驿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1的观点 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李鸿章日渐认识到铁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1874年春,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海防顿时紧张,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正式提出了修建铁路的问题。奏折说:“查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2 李鸿章当时认为只要朝廷主政者能够与自己认识一致,利用中央政府的权威加以强制推行,筑路一事便可成之。因此,翌年(1875)李鸿章便利用进京叩谒同治帝“梓宫”之机,面见恭亲王奕,请后者主持兴造铁路,得到的答复却是“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也遭拒绝,据称“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于是,李鸿章“从此绝口不谈矣”。3 光绪六年(1880),中俄边境吃紧、清廷召来淮军将领刘铭传京师商议军事。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他抵京后上了一个条陈说: “俄地横亘,东、西、北与我壤界交错,尤为心腹之忧。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威开路,以达浑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以铁路未成故也。不出十年,祸且不测。”又称:“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4他还具体提出兴修北京到汉口(武汉)、北京到浦口(南京)的南线,和北京到沈阳、北京到甘肃的北线。当时慈禧将刘铭传之上疏,发给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议覆 李鸿章根据薛福成的意见应谕上奏《妥议铁路事宜折》,这是李鸿章以“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的胆识第一次将自己的铁路建设思想全面地付诸奏章,可以说,这也是李鸿章要求中国建设铁路的宣言书,这份奏折集中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建铁路? 如何建铁路? 他明确地提出: “铁路为富强要图,亟宜试办。”5 对于刘铭传、李鸿章的修路倡议,首先提出反对的是内阁学士张家骧与御史洪良品。他们上疏,或言三弊,或言五害,用词,十分激烈,廷臣中附和者日众,慈禧遂罢修路之议。刘铭传的提议失败,但作为让步,清廷同意让李鸿章试办唐胥铁路 直?`、滦州(今滦县)、开平镇(今属唐山市)一带,自明代始,即有人掘土窑采煤。为解决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军舰、招商局轮船的用煤问题,1875年,李鸿章奏准筹办开平煤矿,因开煤矿需要解决运输问题,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上奏清政府“由矿务局出资,自唐山起至胥各庄止,建一铁路,以便运煤”,本来清廷已同意,正筹备间,却遭到顽固派以“(机车)振动山川,有碍陵寝”加以阻挠,清廷遂又收回成命。无奈之下,李鸿章以退为进,授意开平矿务局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申明为免于震动东陵,可不行驶机车,以驴马拖曳。经其一再努力,清政府终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6 1881年唐胥铁路开始试办该铁路修成以后,虽然全长只有18里,但却中国铁路史上零的突破。刚开始铁路以骡马拖拽,后因动力太小,中国工人在英国工程师金达的指导下,自制“龙号”机车,这是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的投入使用使唐胥铁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路,但也引来流言蜚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而且喷出的黑烟有伤庄稼。结果朝廷下令,勒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的车皮再次被骡马替代。后来在李鸿章的反复奏请,又迫于中法战争开战在即,对煤需求增大,清廷才同意改为机车带动 到了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战斗中由于运输不利,几致败局。次年与法议和,清廷又议整顿防务,李鸿章遂重提召商集股,筹集资金,兴办铁路。此时,大学士左宗棠也加入修路派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