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大师王阳明20160919剖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闲聊大师王阳明20160919剖析

平定思田、诸瑶、藤峡盗乱 平定思田、诸瑶叛乱 思恩、田州两个地方都由广西当地土司管理,因为土司内部、土司跟朝廷权力斗争,爆发反叛。当时两广巡抚征剿失败,王阳明又临危受命。王阳明分析时局,决定以抚代剿,解散征剿部队只保留当地乡兵,再劝降首领卢苏和王受。两人畏惧其威望,归降。不费一兵一卒,建立土官和流官互相制约制。 藤峡盗乱,又称藤峡民变、藤峡起义,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广西、广东瑶族、侗族民变。巡抚王守仁平定。 袭破断藤峡、八寨。 围剿主力部队是卢苏和王受军队。王阳明用迂回包抄的战术击破断藤峡。再连续行军,夜袭八寨。王阳明只用当地乡兵和归降军队,只用一个月就平叛结束。 明朝中后期地图 明史:“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 阳明的大学问 王阳明心学发展路线 哲学人生重要节点及其理论体系核心命题 格 18 34 38 55 悟 合 证 “守仁格竹” 18岁 “龙场悟道” 34岁 “知行合一” 38岁 “天泉证道” 55岁 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守仁格竹 18岁,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怀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修文县)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他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 阳明洞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阐述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说“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比陆九渊所说的个人本心意义广泛。 知行合一 王守仁38岁,在贵阳书院首次公开讲论“知行合一”之说。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以致良知。 王阳明50岁,提出其学说宗旨“致良知”。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曾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天泉证道 未发之中 中者善 不中者恶 致良知 《王阳明四句教》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 已发之中 怎样理解和看待“心学” 心学核心命题,主要围绕道德立论——“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理”;“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为的良行;“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心学”学说有其片面性——把复杂的人性本能化了、简单化了。但其高扬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个体的人,使人具有强大的道德勇气,道德自信,又有很积极的意义。 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人性是最为根本的一切。 心学起源分析 一、社会浮躁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贪污成风;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 拜金主义盛行。(《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张锡勤 等) 贪腐的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千年最富50人中国6人上榜”:根据赵翼《廿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