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试论唐代宝相花纹样文化意蕴.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唐代宝相花纹样文化意蕴

试论唐代宝相花纹样文化意蕴   【摘 要】宝相花纹样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寄寓吉祥如意的植物纹样,是在莲荷、牡丹的图案造型基础上,以石榴、忍冬等花卉装饰而形成的一种图案化的抽象纹样。唐代的宝相花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丰满圆润的造型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唐风气,其文化意蕴由高贵圣洁的宗教象征转向吉祥如意的世俗寓意,满足了人们世俗生活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唐代;宝相花纹样;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93-02 宝相花纹样是唐代最为流行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植物纹样。事实上,唐代并不存在所谓的宝相花这一物种,宝相花纹样是在莲荷、牡丹的图案造型基础上,饰之以石榴、忍冬等花卉纹样,最终形成的一种图案化的抽象纹样。宝相花纹样在造型上具有繁复圆满的特点,既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也体现出唐人追求富贵华丽的审美风尚,其常用的“十”字、“米”字及圆形构图,呈现出一种对称均衡之美。宝相花纹样是唐代使用最广的一种装饰纹样,广泛应在建筑石刻、织锦服饰、金银器皿、陶瓷等装饰工艺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唐代宝相花纹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宝相花纹样之所以在唐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满足了唐人对异域风情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 (一)宝相花的花心造型。现存唐代宝相花纹的花心造型主要以莲花、石榴和牡丹图样为主,牡丹纹是纯粹的本土纹样,莲花纹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较大,石榴纹则源自于中西亚伊斯兰文化 1.牡丹纹。牡丹纹的主体图案是牡丹花。唐人喜爱牡丹,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白居易在《买花》诗中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因而牡丹纹也成为了唐代一种流行的饰纹样,广泛应用到织锦、铜镜、金银器和石刻中,具有强烈的本土色彩 2.莲纹。1923年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壶盖被铸造成莲瓣的形状,说明莲纹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孕育形成。汉代的瓦当、石刻及藻井上多用莲纹装饰,取其“莲生于水,水能灭火”之意。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莲花作为佛教的圣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莲纹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宗教气息。受到印度莲纹影响,此时的莲纹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莲瓣呈对分式构图,由有叶筋向无叶筋转变,莲纹瓣尖由尖锐到圆滑,莲瓣增多。唐代的莲纹则与石榴、牡丹、葡萄、忍冬等其他植物纹样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繁复圆满的装饰图案。既具有圆满如意的宗教意蕴,又体现出了人们崇尚富贵华丽的世俗心理 3.石榴纹。石榴纹实际上是一种源于异域的外来纹样。石榴树的原产地在今天的伊朗、阿富汗等中西亚地区,后经丝绸之路辗转传入西域。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有“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的记载。“涂林”即梵语“石榴”的音译,安石国即今天的伊朗。那时的人们就因为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征而赋予它多子多福的寓意,并逐渐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吉祥纹样。到了唐代的贞观年间,石榴纹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宝相花图案构成的一种重要元素 (二)??相花花瓣的基本造型。田自秉等著的《中国纹样史》认为,宝相花纹“花瓣千篇一律”,具有程式化的特点。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也指出:宝相花纹“是一种多层次、表现花朵整体平面的纹样,外层多由对卷的忍冬叶或勾卷组成花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云朵、勾卷纹样,又融汇了西方传入的忍冬叶、莲花的部分造型。”[2](p139)可知宝相花瓣的造型也是中西合璧的。目前学界大都认为构成唐代宝相花花瓣的基本造型有三种,分别是对勾瓣、侧卷瓣和云曲瓣。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1.对勾瓣。据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对勾瓣主要受中国传统勾卷云纹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印度佛教的一些因素,所以又称“如意对勾瓣”(见下图)。“如意”一词源于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因佛教信徒在讲经时,经常用手秉持一只“如意”,“如意”上标有经文,用来防止一时遗忘。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流行,“如意”也随之广泛流行。唐代的“如意”开始具有“回头即如意”的寓意。在法门寺地宫中就曾出土过一只佛僧的如意,整体银质鎏金,其首为云头,身为直柄,而唐代宝相花纹样中的对勾瓣就是把抽象的如意纹和传统的勾卷云纹结合在一起,“外形椭圆,两端回卷如花蒂形,托以侧卷花瓣,是唐前期图案中构成宝相花纹的最基本纹样之一种。”[3]p49 2.侧卷瓣。侧卷瓣是由两个忍冬叶片相对组成花卉纹样,状如桃形,又称桃形瓣。忍冬纹源自于希腊,由于它越冬而不死,所以后来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南北朝时忍冬纹常与莲纹结合在一起,构成缠枝莲花纹,唐前期的宝相花纹侧卷瓣大都以莲纹造型为主体,饰以忍冬叶纹。在宝相花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