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docVIP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doc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把握论争的真相。这次论争不仅切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而且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并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起因与经过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思潮和主义纷纷传入中国,兴起了一股“主义热”。时人张口主义,闭口主义..毕业,而对现实存在的关于国计民生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火烧眉毛”的问题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尤其令胡适看不顺眼的是当时安福系首领、众议院议长王揖唐也悬起了研究社会主义的招牌,大谈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 胡适忧于舆论界“空谈主义”的偏向,也急于中国的很多“火烧眉毛”的问题鲜为人谈。于是在1919年7月20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1号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毕业少谈些“主义”!》一文。胡适在引言中说:“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文中提到在宣传“主义”时,不要满足于“纸上的学说”,而要“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等等。而且把“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作为“舆论家的第一天职”。 胡适的文章发表后,时任《国民公报》编辑的蓝公武(志先)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蓝公武没有细读胡适的文章,虽然提出了反驳,但偏离论题,缺乏必要的说服力。他在文章的结尾说:“要研究种种主义,主义的研究和鼓吹,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最切实的第一步。”尽管如此,胡适仍在《每周评论》第33号予以转载,并在文章前写道:“知非先生的议论,很有许多地方可以补正我的原作。”后来还收入《胡适文存》1集第2卷。 李大钊是在出京的时候读的胡文,并以《再论问题与主义》为题整理了他的感想,发表在《每周评论》第35号上。他提出: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分离的关系,解决问题就离不开主义,而有了主义,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也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这是读先生那篇论文后发生的觉悟。” 为了回应李大钊蓝公武的观点,胡适先后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8月24日)和《四论问题与主义》(8月31日)以及《新思潮的意义》(11月1日)。在这3篇文章中,胡适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因《每周评论》被当局查封,“问题与主义”之争也就结束。 二、切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 任何“主义”都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外来的“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必须本土化,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是由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决定的。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胡适一开头就引述了他此前的议论,并再次强调:“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因此,若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空谈“主义”,特别是空谈“外来进口的”和“偏向纸上的”主义,不仅无济于事,且有弊端。“现在的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在《三论问题与主义》中,胡适强调“先从研究中国社会上、政治上种种具体问题下手”,在后来的讨论中也坚持要先认识某种主义“发生的时势情形和社会政治的状态是个什么样子”,通过比较,然后可以判断那种主义“在何国何时是适用的,在何国何时是不适用的”。“这样输入的主义对于活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一个个都有来历可考,都有效果可寻,……也许可以免去现在许多一知半解、半生不熟、生吞活剥的主义的弊害”。 李大钊认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脱离对中国实际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要通过对主义的不同“运用”来解决,即“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般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当时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主义”的一种,同样存在着文化传播中遇到的一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就面临着如何转化为中国形式,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有意或无意地切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就是要处理好主义与问题的关系,即马克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