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
摘要:唐朝前期,由于唐朝政府重视农业,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劳动力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既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唐朝前期繁荣强胜的基础。
关键字:唐朝前期;农业;发展;影响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最强盛的时代之一。”[1]。又说:“国家未安,百姓未抚,且当静心以抚之”[2]。所谓“静以抚之”是减轻人们的兵役、徭役负担,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唐太宗抚民以静的治国方针,其核心内容是在“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把存百姓,使农夫得以务农,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视为安定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尔。若兵革吕动,土木不息,而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又说:“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3]静民务农政策为农业生产赢得了时间。
②、体恤百姓
在唐初人口流失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深知体恤民众疾苦,存活百姓是安定天下的根本。贞观初年,他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所欲既多,所损益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离叛益兴”[4]唐太宗在位期间,有关民为邦本,体恤百姓以安天下的言论,史书记载颇多,如”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既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5] “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努,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6]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不可施与百姓” [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不可畏惧。”[8]
③、劝课农桑
贞观三年正月戊午日,唐太宗祀于太庙,癸亥日,耕藉田于东郊,这一天,唐太宗带领有关官员,按照天子行藉田之礼的仪式“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旧唐书·礼仪志四》,唐太宗行藉田之礼,表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唐太宗经常派使臣到各地巡行视察,劝课农桑,向使臣讲述劝农的意义,他还要求劝农的使臣到达各州县时“遣官人就田垄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罗振玉校录:《贞观政要》佚篇)唐太宗还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不违农时原则的落实。《唐律疏议·擅兴律》条文说:“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疏议》解释说“非法兴造,谓法令无文。虽则有文,非时兴造亦是,若作池亭宾馆之属及杂徭役,谓非时科唤丁夫,驱使十庸以上坐赃论。”“非时兴造”即指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或征发徭役。《擅兴律》以法律手段来保障不违农时原则的落实并规定,如有地方官员敢于在春夏秋农忙季节擅自征发徭役十庸以上者,按贪赃罪依法论处。这种对在农忙季节擅自征发徭役,强夺民时的官员依法论处,在中国封建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它体现了唐太宗对劝课农桑与不违农时的重视。
④、轻徭薄赋
与唐初行使的均田制相对应的是租庸调的赋役制度,这一制度定于武德二年,修订与武德七年。唐太宗对租庸调复议制度没有进行重大改革,但他在即位后确立了“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据史书记载武德九年八月,即唐太宗即位之时,诏令“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二年租调,自余给复一年”[9]。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社会环境。
⑵、兴修水利
李唐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凋零,“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10]在这样一个落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要使其巩固,首先必须恢复农业发展,而兴修水利,灌溉沟渠又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唐中央政府设有水部郎中之职,管理全国灌溉及航运事物。又有水监和督水使者,管理河渠的修理和具体灌溉事宜。唐朝的《水部式》就是关于合区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务的法令。
唐朝建国以来,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增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积扩大到30多万亩,河北蓟州三河县,有渠河与孤山陂,灌田30万亩。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江陵县的古堤,扩展良田50万亩,唐初各道均有修建水利工程,其中关内道11处,河南道20处,河东道16处,河北道54处,陇右道1处,山南道5处,淮南道4处,江南道22处,剑南道27处,岭南道3处,总计163处。[11]
3、奖励垦荒
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⑴、均田制的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