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县百年花灯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禄劝县百年花灯史

翠华镇官庄村百年花灯史 撰写:柴晓林 修订:徐仕德 前言 花灯流传于我国西南、中南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是一种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及戏剧,它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长期创作、加工发展而成的传统文艺。 流行于云南的花灯称为云南花灯,是七彩云南的省粹,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各地的花灯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的音乐,根据不同地区音乐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花灯艺术派别。如昆明花灯、玉溪花灯、嵩明花灯、弥渡花灯、楚雄花灯、姚安花灯、建水花灯、罗平花灯等。为丰富和发展花灯音乐,各地的花灯逐步打破了地区的界限互相吸收,但从总体说,它们各自仍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所述的官庄花灯,是指流传于禄劝县翠华乡官庄村一带的花灯表演艺术。它便是源自玉溪花灯,但官庄花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经过当地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灯表演形式,既有云南花灯的普遍艺术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官庄花灯主要以花灯戏剧为表演形式,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弦,笛子,鼓,镲,锣等,偶尔也会使用其它一些民族乐器。 禄劝花灯之乡“官庄村”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星庄村委会官庄村,位于禄劝县城东北方三十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是当地一个汉族世代聚居的大村落,长住居民264户,总人口1080人。 村庄历史久远,村中残存各类老建筑若干座,官庄村背靠雄伟秀丽的狮子山,前依肥沃的万亩良田。每当早晨的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总是最先挥洒在村后林中千层碧浪的澡坝潭,澡坝潭本是一座依地势而建的人工水库,水面大约两万多平米,深约10余米,无论怎样干旱,它都能保存足够使用的水源,因此,官庄人民也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潭”。但因其年代久远,就连村中最年长的老者也说不上他的具体修筑年代,四周绿树成荫、古木参天,山下炊烟袅袅,山上鸟兽和鸣。古木怪石之间,澡坝潭的一潭碧水若隐若现,林中水上薄雾缭绕,早晨的阳光穿过树隙犹如把万金撒入水面,再配上潭边两位清晨洗衣的村中少女,初来此地者,更是会以为误入仙境,或是宛如昨夜入梦未醒。 村中民风淳朴,官庄村民在此一代代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静生活,沿袭着祖先们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在一年年的辛勤劳动中勤劳的耕耘着梦想和希望。 官庄花灯概述 如果有人要说禄劝花灯,那首先当数翠华花灯,若要说翠华花灯,那首先当说官庄花灯。所谓的翠华花灯,是指由翠华乡政府所在地的几个村庄:小仓村,苏家营村等几个村中的民间艺人组成的花灯表演队。而官庄花灯则是指官庄本村自己组织的花灯表演队伍,队中所有的编导、演员、配乐等全由本村村民组成,并有自己独立的乐器、道具等。 虽然翠华花灯的起源比官庄花灯早,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官庄花灯在本村老艺人、退休老干部及本村党员等的组织下,不断创新。不但获得了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而且找到了自己广泛的服务市场,形成了自己适合于农村这一独特社会的管理体制和更加深受父老乡亲们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进入解放时期以来,官庄花灯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被历史赋予了政治性,为党在翠华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官庄花灯的起源以及早期的发展 官庄花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距今近百年。 1918年,当时在翠华地区流行着从玉溪流传过来的花灯表演,在翠华境内还成立了以小仓村,介牌村,大松树村,苏家营村,本义村等几个村组织的花灯剧组。官庄村的文艺爱好者张宗韏(男、当时16岁),参加了该剧组,在剧组中他不但学习了花灯演唱,而且还参加了“耍狮子”(既舞狮)的习武动作训练,最终成为了一名演导人士。几年后,大概在1920年左右,他就在本村自发的组织起了第一个花灯剧组。所以张老前辈是官庄花灯的鼻祖,也是官庄花灯艺术的创始人。当时剧组每逢节日就会排练一些中小型花灯节目在本村演出,培养村中的青少年们唱歌跳舞,到了三十年代,官庄村就拥有一批优秀的花灯演员了,从此开始,官庄花灯剧组就能够更正规的把节目排练出来演出了。 四十年代里,由本村民间艺人柴宗武指导排练花灯表演穿插“耍狮子”拜年,最终从艺术形式上大获成功,从此开始,官庄剧组就开始到外地:“新村”“腮坝”“打基”“茂山”“东屏”“团街”等外乡镇进行巡回演出,并编排了大量的当时的流行节目,如:《大放羊》《小放羊》《柳英记》《包二回门》《包二接姐姐》《大乡城》《小乡城》《乡城亲家》《韩湘子渡妻》《皮袋买猫》等。官庄花灯也正是从此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在不断的演出旅程中,该剧组逐步发展成有组织、有纪律、正规化的农村演出队伍。 解放初期的官庄花灯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武星贵,武星国,张宗瑛,张宗银等人组成的剧组,一直配合游击队地方工作团,深入禄劝边远山区进行 “反三征”“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