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词解释 忏悔贵族:l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的理想贵族地主形象。他们思想进步, 有较高的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做了错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恶果后,能深刻地反省和忏悔,并以实际行动赎罪,背叛本阶级,向人民靠拢。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名词解释 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全人类的爱”。“勿以暴力抗恶”主要是指解决社会矛盾,“自我完善”主要针对统治阶级上层的道德修养,“全人类的爱”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斯塔索夫指出,是托尔斯泰发现了人类内心进程的无序性: 安娜自杀 前的意识 流描写 ——托尔 斯泰在揭 示内心意 识流动方 面的卓越 实例 引文的特点: 内心活动的过程是不连贯的、非逻辑性的,有着间断、跳跃、随机性; 不是纯然的理性思维,而是感觉(油漆味……)、表象记忆(骑马……)、情感(悔恨、羞愧、恐惧,分裂为痛苦与活下去的希望)、想象(渥伦斯基看信的场景)、思索、意志(我不会让步)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图景/立体系统; 上述诸多因素不是并行不悖,而是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主线是对生的依恋和死亡意志相互激荡; 历时性(百货公司、牙科医生、菲力波夫面包店……)多处地点犹如内心世界的外界坐标,标志着安娜内心世界的历程。 例:吉提见到列文前后瞬间的心理活动 托尔斯泰对人类心灵的艺术揭示所具有的意义: 推进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不仅是指在家庭、爱情、友谊等日常生活的范畴,还有对祖国、人民、战争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的奥秘,托尔斯泰都有杰出贡献。其所揭示的诸多心理活动过程具有惊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至今仍是心理学家们兴趣盎然的研究课题; 改变了小说的结构形式,即从封闭式(有头有尾)变成开放式,风格上的散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能力; 开创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多种艺术手法,如动态的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瞬间的心理刻画、别具一格的“内心独白”等等。 安娜悲剧的原因(论述题) (1)非自主的、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悲剧的起始性原因 安娜16岁由姑母做主嫁给高官卡列宁,埋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年龄、经验、财富、地位等方面的差距阻断了他们的感情交流。卡列宁居高临下、调侃的姿态铸就了两者的隔阂。关键是安娜的真诚、卡列宁身为政客的入骨虚伪,使他们在个性与生活方向上格格不入,婚姻的貌合神离是安娜追求真正爱情的动因。 (2)家庭的破裂——悲剧的重要原因 托尔斯泰认为,没有爱情的家庭是不幸的,然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不幸的。多年的共同生活使安娜在离异后对卡列宁深怀歉疚,因失去儿子而痛不欲生。家庭的破裂导致长期的精神这某,消蚀着安娜的生命力量。 (3)和渥伦斯基的结合 渥伦斯基年轻、豪爽、有教养,是安娜在其生活圈子里可能遇到的最佳情侣。渥伦斯基深爱安娜、至死不渝,可叹的是他对社会潮流、时尚亦步亦趋,缺乏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立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因此,重新选择并没有给安娜带来新的希望。 安娜悲剧的原因(论述题) (4)浮华、狭窄的生活取向——悲剧的内在根源 列文—吉提的生命探索深刻而宽广,使得他们的生活充实而生机勃勃,能够克服危机不断前行。作为对照,渥伦斯基—安娜则沉浸在浮华时尚的生活圈子里,对时代的危机和社会的动荡浑然不觉,生命之路越走越窄,终于双双走至悲剧的结局。 * 列夫·托尔斯泰 (Lev Tolstoy,1828—191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 经典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提出“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夫妇结婚48周年留念(1910年7月) 一、生平与创作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名门贵族家庭,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他母亲的陪嫁产业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俄语意思为“明媚的林中空地”)的庄园(庄园占地38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苹果园有30多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生平与创作 回到庄园后,他希望经营庄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随后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欠下一大笔赌债。 1851年,和兄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