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鼠神与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docVIP

【2017年整理】鼠神与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鼠神与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研究 王瑞科,刘岳,徐存理,史开太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注射液丹参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康复技术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潴留 英文:题目、姓名、单位、 Abstract: 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Kry words: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所引起的排尿功能控制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据报道,截瘫患者伤后25年的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2]。因此,降低膀胱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膀胱容积状态,减少尿潴留,对于提高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尝试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和康复技术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01月至2013年01月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1例。所有患者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型诊断标准[1]。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7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7±18.4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8天,平均病程16.6±8.5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18~5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2±18.6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0天,平均病程15.5±8.2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n 年龄(岁) 病程(天) 男 女 治疗组 41 41.7±18.4 16.6±8.5 34 7 对照组 30 42.2±18.6 15.5±8.2 24 6 t p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药物治疗:41例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ml+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ug 肌肉注射,1日1次,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由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ug(≥9000AU)/支。 1.2.1.2 康复技术: 制定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严格限制在2000ml以内,早、中、晚餐时各饮400nil温开水,10: 00、 16: 00、 20:00各饮200ml,20:00至6: 00不饮水。 间歇导尿:初次拔除尿管时,开始时每4~6个小时导尿1次,每次导尿量在400~500ml以下。每次导尿前让患者试行排尿,并定期测定残余尿量。按残余尿的多少,修改间歇导尿的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200ml时,每12个小时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可停止导尿。 康复训练排尿: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嘱病人有意识地做正常排尿动作及盆底肌肉锻炼,同时同时寻找可以刺激逼尿肌排尿反射的扳机点来促进排尿,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头部或牵拉阴毛,肛门括约肌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形成条件反射,当膀胧充盈,刺激触发点,即可排出尿来。②增加腹压排尿训练: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底,先用一手掌由膀胱底向体部按摩3~5分钟,双手重叠由膀胱上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手法由轻到重,同时嘱病人自行吸气配合增加腹压,持续压至尿不再排出为止。 上述治疗方法,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1.2.2 对照组 30例患者主要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mg+甲钴胺注射液500ug肌肉注射,1日1次;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丹参0.8g 静脉注射,1日1次。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文档评论(0)

liangyue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