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本戏到折子戏_以汤显祖_牡丹亭_考察为中心.pdfVIP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_以汤显祖_牡丹亭_考察为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 ———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解玉峰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 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 反映了民族戏剧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近百年来民族戏剧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今日尤甚。鉴 往知来,探明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民族戏剧之存亡继绝乃至发扬光大当深有启示。 一 中国民族戏剧的演出,就其形态而言,可略分为两类:一为全本戏,一为折子戏。全本戏,又 本文为“汉语言文学与民 称“本戏”、“正剧”,全本戏所演故事大都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折子戏,有“散出”、“散套”、 族文化认同”哲学社会科 “杂单”、“杂出”、“单出”、“杂剧”、“折头戏”等不同称名,相对全本戏而言,其情节表现大都 学创新基地资助的阶段 是片断性的、不完整的。折子戏大都是从全本戏中脱离出来的,乾隆年间编成的著名剧选《缀白 性研究成果。 裘》所收 出折子戏分别来自 种传奇、杂剧。《荆》、《刘》、《拜》、《杀》以及《琵琶记》、 430 87 《牡丹亭》等名剧最初皆为全本戏,其最终的存在样态则皆为折子戏。故我们可以说,从全本戏 演变为折子戏,是中国戏剧历史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 学术界过去在阐释折子戏的成因时,大多认为折子为全本“精华之所在”,故得以留存,此 种解释似失之含混笼统。中国戏剧的演出为何会由全本戏走向折子戏,折子戏是如何从全本戏 中脱离出来的?《琵琶记》、《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等演出史上影响较大的剧作,它们 的演出史对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历史规律都有所反映。鉴于汤显祖( — )《牡丹亭》的演 1550 1616 出史料最为富赡,其对民族戏剧也有特别的意义,故本文拟以《牡丹亭》为主要对象,探讨中国 戏剧从全本戏演变为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理解中国戏剧从全本戏演变为折子戏这一问题,首先应对中国民族戏剧的演出环境有所了 解。清康熙年间以来,北京、苏州等城市相继出现商业性戏园,在此之前中国戏剧的演出大都是 非商业性的。其演出场所主要有两大类:一为乡间之庙台,一为贵人之厅堂。乡间庙台演戏多为 87 文艺研究 年第 期 2008 9 酬神祈福或祭祖驱邪,故往往不惜钱财,一连数日,甚或经旬浃月。在这样的演出场合下,戏剧的 演出时间一般较长,无明确的限定。南戏、传奇一般长达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虽或失诸冗长、 ① 散漫,但很适于这种场合下的演出 。庙台演出有浓厚的仪式性和功利色彩(至少都是打着酬神 祭祖的旗帜“娱人”),相对庙台演出而言,厅堂演出更多娱乐性,艺术要求也相对较高。从史料 来看, 世纪之前,缙绅士夫逢祭祖、婚丧、庆寿等重要场合,一般都演全本,以示庄重,但厅堂演 18 出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演出时间受限。贵人往往较小民为“忙”,难得有耐心观赏长达几十出的 演出。反映明嘉靖时社会风习的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三回写到西门庆为李瓶儿办丧事,请海 盐戏子搬演《玉环记》(《六十种曲》本为三十四出),西门庆有时显得极不耐烦,吩咐“快吊关 目上来”、“拣着热闹处唱罢”。戏子“紧做慢唱”,《玉环记》仍然用了两个整夜和半个晚上方演 毕。李渔( )在《闲情偶寄》中也说到全本戏在厅堂演出中的不幸遭遇: 1611-1680 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阕。然求其可以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