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docVIP

0428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 胡长春 安徽大学文学院 /srcshow.asp?src_id=810 郑樵曾言: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由于文献不足,郑樵作《通志》[1]时,于锺氏、鐘離氏即言之不详,或有牴牾之处。其云“鐘氏:晋伯宗之后,伯宗,晋之贤者,为郤氏所譖,被杀。子伯州犁奔楚,邑于鐘離,今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锺,或言鐘離”;又云“鐘離氏:姬姓,即鐘氏。以伯州犁居鐘離,故曰鐘離氏。亦省言鐘氏。州犁与晋同姓,而《世本》云与秦同祖,何也?”[2]对锺氏或鐘離氏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郑樵已无法下断言。 笔者重检文献中关于锺氏或鐘離氏先祖的线索,仅发现以下记载: 1.《国语·晋语五》韦昭注:“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3] 2.《世本八种·王谟辑本》:“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4] 《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鐘離:嬴姓,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5] 3.《元和姓纂·卷一》:“鐘: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鐘氏。”[6] 4.《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鐘離。州犁少子连,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世居河东。” 《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上》:“鐘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以为姓。”[7] 梳理上述文献,我们能得出伯氏、鐘氏与宗氏之间的关系:鐘氏与宗氏出自子姓,皆伯宗之后。宋襄公母弟敖仕晋[8],伯起[9]生伯宗,伯宗为晋三卿所杀,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鐘氏。因而笔者赞同常茂徕[10]所订谱系: 《新唐书》言“鐘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又言“宋襄公母弟敖仕晋”,但《左传》未记载此细节,《新唐书》乃正史,想欧公修《新唐书》时定有所本,决不会想当然耳。2007年,安徽省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一套,有銘文的計5枚。其铭文“余氒(厥)于之孫”[11]为我们提供了出土文献的证据。 刘信芳先生认为鎛鐘銘文内容涉及童麗公(古鍾離國之先公),並可由此確證舒城鼓座銘文“童鹿”亦應釋為“鍾離”。并联系鳳陽鍾離古城遺址曾出土漢代“鍾離丞印”封泥,知先秦地名“童麗”、“童鹿”至漢代已寫作“鍾離”[12]。刘先生的文章非常有价值且极具启发意义。 1980年9月,安徽舒城九里墩古墓出土一件圓形鼓座,外圍上下二圈各鑄一圈銘文,銹蝕嚴重,多數字跡模糊不清,釋讀困難[13]。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有,何琳儀师釋出“童鹿”二字[14],單育辰鳧鳧  (倒转字形) 如此当读为“氒(厥)士”。“氒(厥)于”一词殊为不解,而“氒(厥)士”一词已见叔夨方鼎[19],《诗·周颂·敬之》有“陟降厥士”和《桓》“保有厥士”,“厥士”虽一直无确诂,但从鐘離公先祖与唐叔虞同样是“厥士”的身份,我们还是能大致推断出鐘離公先祖身份之显赫。所以铜鼓主人自豪地称:“我是敖厥士的玄孫”。以示其出自帝王之家。 卞莊一號墓鎛鐘铭文为锺氏或鐘離氏氏姓资料提供了原始的出土文献证据,极为珍贵,其重要性有如下几点: 1.可证《新唐书》“宋襄公母弟敖仕晋”确有所据,益信正史之权威; 2.可补《元和姓纂》之缺。《元和姓纂》言“桓公曾孙伯宗,仕晋”;于“伯宗”父、祖并无交代,据此,综合传世文献,能理清锺氏(鐘離氏)谱系; 3.可证“锺氏(鐘離氏)出自子姓”。 再释“鷔鷔雝雝” 从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敖”字,笔者马上联想到莒平钟形容钟声的“鷔鷔雝雝”的“鷔”,其字作下揭三形: 《集成》174 《集成》172 《集成》176 与安徽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极其相似。 9-2  10-2  11-7-1 由于两组字都属于春秋时期文字,这为我们重新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笔者又重新细察莒平钟銘文,发现此组字也当分析为从“”(头发两根、三根和五根其所指应无别,梁其钟“鷔”字所从偏旁也是多根头发)从“攴”。如此,则“鷔(《集成》174)”与“敖(9-2)”两字字形上虽有所讹变(春秋时期文字讹变严重,卞莊鎛鐘“敖”字三姓即是最好的证明),但在构字原理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此两组字形当系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笔者在《释“鷔鷔雝雝”》[20]一文中,曾将所见到的形容钟声“鷔鷔雝雝”的金文字形分类作了比较,现迻录如下: A 1.虢季钟(M2001:49) 《三门峡虢国墓》 西周中晚期 2.戎生钟 《文物》1999年9期 西周厉王 B 3.钟 《集成》260 西周厉王 4.  逨钟 《文博》1987年2期 西周宣王 C 5.  梁其钟 《集成》188、192 西周晚期 6. 秦公钟 《集成》263、266 春秋   秦公鎛 《集成》267-269 春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ycpme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