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苇摘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蒋一苇摘要

蒋一苇 蒋一苇,原名蒋炜,福建省福州市人, 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武汉市。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薪金微薄,而且经常失业,家中生活常靠亲友接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正在上小学的少年蒋一苇就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演讲。出黑板报,宣传抗日。读初中时,学校有些教师经常向学生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向他们介绍进步书籍,蒋一苇深受影响。特别是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蒋一苇从小热爱科学,曾梦想成为一个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因为太贫穷落后,只有振兴科学,才能救中国。1937年4月,蒋一苇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他抱着“科学救国”和“航空救国”的思想,考人公费的航空机械学校。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蒋一苇在航校与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4月,蒋一苇从航空机械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南宁航空站当了一名机械士。1939年他随航空站迁往柳州。这期间,蒋一苇为配合苏联志愿空军对日作战,积极为苏军战斗机装填弹药、检修军械装备。他对国民党空军中官兵地位悬殊的状况十分不满,就与原航空机械学校毕业的同学一起组织了“校友会”,在机械士当中开展读书、歌咏、出墙报等进步活动。他们还积极参加了当地青年俱乐部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他们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不安。不久,航空站的国民党政治部宣布“校友会”为非法组织,强令其解散。这使蒋一苇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罪恶面目。在苦闷中,他阅读了《新华日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大量进步书刊,并结识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使他思想上转向革命。1941年他冒着被通缉的危险毅然脱离了国民党空军,化名考入广西大学数理系。在大学里,他又积极投入了进步学生运动。1944年,日寇入侵广西,蒋一苇被迫中断学业,与家人一起随着难民队伍向西南后方撤退,这时,他决心到重庆去找共产党参加革命。1944年底,蒋一苇到重庆后,满腔热情地给新华日报社写了一封“万言信”,要求参加共产党。在新华日报社党组织的帮助和鼓励下,蒋一苇积极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民主青年活动,使他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一苇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主编《科学与生活》杂志并兼该杂志社副社长。他与郭沫若、严希纯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提出以“科学中国化、科学民主化、科学生产化”为宗旨,开展一个“新科学运动”,团结了大批科技界人士。1946年,由于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时局恶化,《科学与生活》只出版了8期便被迫停刊。这时,蒋一苇又按党组织的指示,主办《彷徨》杂志并兼任杂志社社长。《彷徨》杂志在1947年1月创刊,以谈社会青年所关心的一些切身生活问题为内容,团结了一大批倾向进步的社会青年。1947年2月底,新华日报社和中共四川省委被迫撤回延安中,《彷徨》杂志社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蒋一苇与杂志社的几个同志决心坚持斗争,除继续办好《彷徨》杂志外,他们还把《彷徨》信箱收到的香港新华社寄来的新闻稿编成一个油印小报,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间传阅,传播党的声音和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消息,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士气。后来,这份小报引起中共重庆地下党的注意。市委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将他们办的小报取名为《挺进报),并作为市委机关报由市委直接领导。1947年12月31日,蒋一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挺进报)特支宣传委员,负责《挺进报)的编辑、刻版工作。他与《挺进报)特支的其他几位同志一起,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8年4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挺进报》的印刷地点被破坏,蒋一苇幸免于难,在革命群众的帮助下转移到香港,向中共南方局汇报了《挺进报》被破坏的情况。南方局安排他到生活书店(后与读书、新知书店合并为三联书店)编辑部工作。 1949年3月,蒋一苇奉命调到北京三联书店任科学技术书刊编辑组组长,主编《科学技术通讯》杂志。这个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办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刊物。在这个刊物上,蒋一苇提出“科学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他要求刊物大力宣传工农业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刊物之一。1950年成立科学技术出版社,蒋一苇任社长兼总编辑。这年,他还被选为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 1952年底,蒋一苇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在一机部工作期间,他先后任编辑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及部党组秘书等职。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是我国建国初期最早重视经济管理的部门。蒋一苇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从事工业经济研究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他每年有一半时间都深入基层调查实际情况,为一机部系统的建设起草了大量文件,还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管理的文章。1958年蒋一苇写的《技术进步和我国社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