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语言文化中的高校舆情管理
网络语言文化中的高校舆情管理
网络语言文化中的高校舆情管理
当阅读变成了蒙太奇般的随风飘荡,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当脑容量仅仅作为信息的索引而成为网络上的节点,现代网络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交流互动产生深刻影响。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网民总数达到4.57亿,30岁以下网民比例为58.2%,这些网民大都是80后,他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并产生了网络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语言行为模式。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伴随着网络在中国普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不仅具备一以贯之的对新事物的高敏感度和参与度,还在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中打上了网络文化的深深烙印。对北京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100%,学生认为超过1/3接触的信息来自网络,1/3的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8小时,并在持续增加之中。这部分人年轻,有朝气、有文化、有思想,强调个人主义,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善于洞察社会现象,喜欢用激烈的语言表达思想,用夸张、自由的语言表达心声。因此,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语言环境以外的变异语言形式,能够迅速、深入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广泛传播,甚至创新、发展。
一般来说,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和QQ、MSN(即时通讯)等载体予以强化。现代高校管理面临着社会化、多元化及网络化的多重冲击,大学教育的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化产生了聚合效应,时尚性、倾向性、情绪性的网络文化恰恰符合了大学生对新知识体系、新价值范式的追求。如,给力、打酱油、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等众多网络流行语言,作为社会历史记录者、公众的解压阀,提高了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也满足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现实和虚拟的认同感、成就感。因此,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正在以强大的社会基础、创新的公民意识、轻松幽默的现代风格、简明的构词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而使我们对高校舆情管理模式的制度变迁和控制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校园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
校园网络空间形式开放多样,互动自主性强,并随着3G技术与流媒体的推广普及,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无论何时何地,甚至不需要网线,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尽情地接受和发布最新信息,使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据统计,QQ、BBS、E-mail、博客等微媒介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思想主要方式之一,95%以上的大学生拥有网络聊天工具,约50%的大学生每天网聊时间超过2个小时,27%的学生通过网络留言、更新博客、网游等方式认识了新朋友,信息传递过程中短信、飞信的运用比例明显上升。正如G.德兰蒂指出的:知识变得非个人化、非区域化和全球化,它已经脱离了它传统的背景,由新的传播媒介来传播将知识置于广袤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消除了妨碍知识传播的时空的作用。网络促进了沟通方式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组织中点对点的交往模式,实现了多元基础、海量信息源的点对面互动。网络话语涵盖了对现实中幽暗面的抨击,对政治、文化伦理失节的焦虑,对权利增肥的吁求,又有对市场逻辑下公共空间中物欲泛滥、道德滑坡的忧心,对文明建构的期许等,它们是普遍化的现实愤懑,或寂寞无味的文化表情;同时它与意识形态脱缰,以自由解构的精神瓦解着正统腔调的严肃性,挑战权力阶层的话语霸权。
1.约定俗成与符号化
网络语言是网民身份识别和群体归属的符号资本。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新成员要融入群体,就需要经历一个从顺从、认同群体规范、内化群体规范直至自觉执行群体规范的过程。网民群体中的成员为了找到自己在网络世界的社会地位与群体归属感,必然会认同、内化并自觉遵循该群体的规范,模仿或使用为该群体接纳的流行语。校园网络语言的模因传播正是借助这样一种从众心理机制实现的。众多的网络用户在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y),技术精英通过网络技术创新为参与网络文化的所有人建构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时空,也形成了具有隐匿性的身份认同,如学校的简称、英文缩写等。
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时尚,其中有一部分是从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