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_0.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_0

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 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 研究中国古代制度的学者,无不知道外儒内法的提法。用这四字概括中国古代的制度,确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是,径直地用这四字去理解中国古代制度,会发现与各种史料中所呈现的综合的史实之间,还存在诸多障碍。      从施政目标看儒法分野      所谓外儒内法,主要是指秦以后的两千年制度表面上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内里却行法家的一套。这种提法虽没有否定儒的地位,但汉语中所谓的内外之别,却带有本质与现象、骨子与表面、本与末等含义,总之是前者重于后者。顺着这个思路,就有轻视儒在制度建设作用的倾向,甚至认为秦以后的儒者对制度几无影响。外儒内法之说并非全无道理,也有很多史实支撑这个观点,比如,儒家讲仁政,而法家讲法、势、术的结合。前者是谓王道,后者是霸道。汉宣帝教训太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就是把霸道放到与王道相提并论,甚至高于王道的地步。   但在笔者看来,儒法最大之分野,其实不在于二者采用何种执政方式,而在于他们的目标。执政方式不过是服务于某种政治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法家的狠辣手段,全是围绕着富国强兵。目标切近,功利性强。为了这样切近的目标,于是有了把君主神圣化的必要,以便在短时期里集中权力和调动国力。实际上,单纯从法家的理论家的著述看,并不提倡对臣民采取特别严酷的手段。但一旦设定富国强兵的目标,在现实中运作起来,大臣和人民均被工具化了。所谓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今天有人将这样的观点视之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法家讲的刑无等级,是说君主有操纵刑的终极权力,这绝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君主之下人人平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奴隶之间的地位相差不多,大致平等,但不能说平等地位的奴隶在享受着法治文明。   和法家相比,孔孟所讲的仁政则是非功利性的。施行仁政以惠民为本,这虽然符合统治者的长远利益,但却不能带来多少切近的好处,甚至往往要统治者抛弃当下可见的利益。不唯如是,孔孟的彻底之处还在于他们根本不谈利益问题,而是用义利之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就是说,仁政是义,施行仁政本身就是目的,无需问是否有利益才去施行。儒者这样的言说,自然让很多当时关心利益所在的愚蠢统治者听不懂,所以认为儒者很迂腐。不过,要是儒者把仁政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也就不成其为儒者,而是黄老或商韩了。   众所周知,在《论语》和《孟子》中有很多关于仁或仁政的议论。如果不得不用一句话来说明孔子政治学说的精华,笔者宁愿选择: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有耻且格。有耻且格的重点,又落在格字上。格训为升。就是商周时祭祀用语中常出现的格于上帝、格于祖考之义。如果意译成今日之白话,格字可以译成上进心、自我激励或自我完善。孔子主张的,乃是一种能使人不但有羞耻感,而且能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良性政治。仁政学说的核心所在,就是要让政治和法律服务于人,并使一切人的善性和积极性都能被激发出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良好的政治,是为一切人的自我完善提供条件,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观点。它意味着,政治不是为了实现一家之利益或某些群体之利益,也不是为了维持统治现状,或者仅仅维持貌似盛世的局面,更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这个观点甚至超越了政治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流行说法。同时,这个观点又是开放的,它没有要求政治理想能够一蹴而就,因为人的自我完善本身就是过程性的。良好政治的达成,需要随着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不断改进。这就为现实中的制度改革预留了空间。   但是,某些教科书所重视的,是孔子在这句话中把广义的政治制度分成了德、礼、刑、政四个层次。这样说固然也有道理,但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往往是把这话作为孔子讲人治、德治或礼治的注脚。这样,虽不算是把儒家讲歪了,但至少阻塞了古典思想启发今人的可能性。      作为规则之治的礼治      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显然无法预测身后两千多年里的政治体制。秦吞并六国后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实际是重构了中国的法统。若以一言蔽之,新法统可以归纳为法自君出。但在先秦儒家眼中,这是无法想象的。在孔子的时代,礼虽然正在崩坏,但仍然是唯一的法统。   这里有必要简单地阐述一下三代之礼的性质。礼是从远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惯例(不成文法)和典诰(成文法),由于长时间的积淀,到西周时期,礼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庞大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适用于当时社会几乎一切行为。因此,就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而言,孔子认为只需要重申礼的内容即可,至多根据时代变化,在旧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孔子的贡献,是把隐藏在古礼中的核心思想仁发掘了出来,对于执政者而言,仁就是爱人、惠民等统治原则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