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理念及其实现——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doc

“生”之理念及其实现——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之理念及其实现——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生”之理念及其实现——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生之理念及其实现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生之觉识与天道的确立      儒家道德哲学的核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心范畴是仁,但仁并不是一个终极性概念,而是源于儒家对人之使命与责任的理解。天是化育所有生命的根据,人则是这诸多生命中的一种。人作为生命的存在与表现形式,不应该只是生命的自在,而应该领略和反思生命存在的根据、价值和意义。人之生命源于天地,因此人对天地怀着一种崇敬和感恩的情怀,并将这种情怀提炼成天地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就是这种情怀的典型表达。天地之所以具有生之德,在于天地本身具备生之性。阴阳乃天地之基本属性,而阴阳之交感互动即化育生命,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乃天地之道或天道。儒家认为,天道所包含的生之意是一个有目的性的展开过程,它要开创生命,即《易传》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同时,生的序列又使个体生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生、或长、或壮、或衰、或死。这就是天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这实际上表达了生命所经历的全过程,可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生(形、著、明)变(动、变)化。所有的具体生命都是暂时的,但生命之长河则会永远流淌不息。一切的变与化都源于生命之本性,个体生命的方生方死都纳入了整个生命的长河,个体生命的短暂和生命本身的永恒正好体现了天地化育万物之诚。张载认为,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张载:《正蒙诚明》)。长久不已就是生生不息。正因为天能够生生不息,所以才能长久不已,倘若一旦没有了生,一切都会终止。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诚?程颐和朱熹分别以无妄和真实无妄训诚;而张载和王夫之则将诚理解为实或实有。无论哪种解释,都昭示了天化育生命的本质属性。无妄是说天化育万物都出于一片诚意,尽管个体生命有此消彼长,但这是生得以延续的需要。实有是说天能以活生生的生命来证明自己化育万物之诚。只是前者更强调天的意志和目的性,后者则强调天化育万物的功能。《中庸》实际上把上述两方面的意思都表达了: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自成,表明天真正是自在的实有之体,它按照其自身特有的规律运行;自道,表明天真正具有实有之性,它的运行带有某种明确的目的性。   天道看起来是外在于人的,但实际上是人确立的,犹如上帝、佛等一切超越对象都是人设立的一样。天道之确立基于人对天之生德的觉识:人是天创造生命的一个现实结果,他要对自己的生命存在进行拷问和反思,从而领悟天的生之德。天的最本质功能,就是以生生不息的过程创造生命、生意、生气和生机等,这所有的生,其基本指向就是生命的孕育、繁衍、存在与发展,因而可以把这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归约为生命的创造过程。人虽然是这一创造过程的结果,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人首先是与其他生命一并在,逐渐在这在中有所觉,继而有所识,从而能意识到创造生命是天的内在价值,并将这种价值用天道、天德、天理昭示出来。      二、仁:作为天道之内化的人道      设立天道,是为了建立人道;崇尚天之性,是为了说明人之性;颂扬天之德,是为了实践人之德。因此,尽管天道是人设立的,但从逻辑上说,人道乃天道之内化。以天为法或以天为则是儒家的一个基本观点。天以其诚意化育生命,对万物具有生之德,人就应该赞天地之化育,使天能顺利地达到生的目标,同时也使人通过安生、促生、保生来达到自我完善,这就是人道之集中体现的仁。因此蔡元培先生说:子思之所谓诚,即孔子之所谓仁。[1]以仁德配天之生德,是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仁可以是一种道德品质,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但这只是仁德之具体表现,仁的最深层底蕴就是生的理念。《周易》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乎概括了生的全部内容。前者是有所为的生,即以积极态度去赞天地之化育,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生发、去生成,去创造、去进取;后者是有所不为的生,即珍惜生命,爱护生态,以慈爱和宽厚之心对待一切生命和生机,勿残害、践踏一切可生之物、之事、之人。   仁作为一种情怀,是天之诚的人格化;仁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对天之生意的践履。因此人要行人道(仁),就应该以诚之精神和生之理念待己待人,这就有了仁道的基本准则忠恕。忠和诚是两个可以通读的概念,诚是天化育万物的意志和精神,人思诚或诚之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是人的根本之道,人以此道行就是忠。朱熹在解释忠恕时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四书章句论语》)他认为忠属于天道,恕属于人道,实际上忠与恕同属于人道的范畴。忠是人自己对仁道之觉识,以及这种觉识之后的正己、勉己、成己的精神与态度,在儒家文献中,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