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爱美之学.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爱美之学

美学:爱美之学 美学:爱美之学  摘要:美学与审美学是两个存在差异的学术范畴,由于西语只有aesthetics一个术语,致使长期以来二者混淆在_起。为了厘清二者的边界,为美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为美学正名成为当务之急。学界通常所谓的aesthetics(美学)其实是审美学,美学应该另有其名。两百年来,美学家为美学创造了多个名字,其中以callology最为恰当。但是,真正最为恰切精当的美学一词是源自古希腊的phflocaly(爱美之学)。   关键词:美学;审美学;aesthetics;callology;philocaly   论文联盟www.LWlM.com  美学是一个现代专业学科,也是一种古老的学问形态。其作为一种现代专业知识形态,其实主要指的是aesthetics(拉丁文aesthetica,德文Asthetik,法文esthtique)这一现代学科。Aesthetics词是伴随现代美学的兴起而诞生的,尽管今天学界已经普遍承认其对于美学这一知识形态命名的合法性,但这个词的原初涵义却不能涵盖美学这样一种具有古老传统的学问形态之全部,换句话说,aesthetics并不是指称美学这一知识形态的最佳词汇。厘清aesthetics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并进一步为美学正名,是关系如何界定美学这样一种知识形态的基本问题。本文尝试从中、西语文辞源学的角度切入,为美学重新辨名。   一、美学与宙美学   关于aesthetics一词命名美学学科的先天不足,西方自18世纪现代美学兴起之时,众多哲学家便已意识到。在汉语学界,虽然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却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提法。部分学者认为,aesthetics所指称的现代专业学科本质是审美学,故主张以审美学取代既有的美学命名。当然,如果说是从为作为现代学科的aesthetics正名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张大致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提出这种主张的学者却往往忽略了美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其实,美学与审美学所指称的知识内容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二者是既有关联又存在区别的从学科知识范围来看,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也即是说审美学本身是涵括于美学之内的,故以审美学取代美学明显存在以偏概全的误区。那种决绝地主张以审美学取代美学的学者,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当然,从汉语学界对美学一词的历史的运用来看,这些学者的担忧和批评也是有根据的。晚清以来,汉语学界所谓的美学其实指的一直主要是审美学(aesthetics)。   汉语现代美学的滥觞,可以回溯到晚清之际。这个现代学科实际上是从日本引进的,其中王国维被视为现代美学在汉语世界的最早传播者,以及汉语现代美学的拓荒者,学界因此也普遍认为是他从日本引入了美学一词。不错,王国维的确是从日本引入了美学一词,不仅如此,他还引进了审美学一词。1902年,他在一篇题为《哲学小辞典》的译文中,便将aesthetics译作美学、审美学此二词皆系沿用日本人之译法:中江肇民在《维氏美学》(Vron,L’esthdtique,1878)的译著(上卷,1883;下卷,1884)中开始使用美学译法;而自1882年始,森欧外、高山樗牛等也在东京大学开设审美学这一课程。   然而,尽管王国维对于现代美学在汉语世界的开拓贡献卓著,但他并不是唯一也不是第一个在汉语世界使用美学或审美学诸术语的人。据考证,在王国维之前,已有多位接触日本现代学术之进步人士引介美学此一科目名称。如1897年康有为编辑的《日本书目志》便曾开列中江笃介(中江肇民)的译著《维氏美学》,1900年沈翊清的《东游日记》也提及日本师范学校开设美学或审美学课程之事,1901年京师大学堂编辑的《日本东京大学规制考略》也介绍了日本现代意义的美学课程,等等。美学与审美学的流行,可见都是转借自日译。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日本人是汉字文化圈内最早使用美学或审美学诸词的人。   美学一词,据黄兴涛的考证,其中文创译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其中文著作《大德国学校论略》(1873),称西方美学课讲授的是如何人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1875年,他又著《教化议》,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便可见此词大体已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只是花之安创译的美学一词当时并未在中国流行此词正式流行开来是20世纪初年之事,即从日本引进此词之后。虽然,审美学这一译法,据现在的文献来看最早出现在日本。但在该词 出现在日文中以前,在英国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66年编撰的《英华词典》中已将aesthetics译作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按照黄兴涛的推断,因为有资料表明,前文所提及的曾出现审美一词的《英华词典》(罗存德编),很早就曾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