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屯堡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遥远的屯堡四

遙远的屯堡(四) ——明代屯田历史检索 丁武光 世事更秩,盛衰升降,世间万事万物有其发展的规律。明朝历260年,屯田制度的运行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明初,经济残破,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亟待恢复正常生产秩序,解决土地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土地,按照军事组织的原则,把戍边军士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寓兵于农”,既能为国家提供赋税,又能保证充足的兵员,“养兵自赡”,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所以很快在全国推行。 自明代中叶以后,地主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于是,国有土地制与地主土地私有制之间必然发生激烈冲突。原先靠军事手段强迫军户劳动,把他们世代束缚在屯地上的作法,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作用于屯田制度名存实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从 “科田”的演化开始的。 如前所述,卫所屯军,也和农民一样,要缴纳赋稅。且一人在军,全家同往。每军户有一名丁壮在军服役,称为“正军”,户下一人辅佐“正军”料理生活,称为“军余”,军官的子弟称为“舍人”。军余、舍人可在卫所区域内开垦土地,军余所种田土,三年后按亩起科,所纳税称“科粮”。无论其所开田土数还是所纳赋稅,均与额定屯田和 “正粮”有很大区别。长期发展下来,这些军户要求和民户一样“按亩升科”,发展自己的经济,于是不断扩大科田,把军屯变成一具空壳。 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州都司所属十八卫、二所,原额屯科粮107909石,占贵州全省每年应征粮米的76%。在该志所列各卫屯科粮数中,屯粮93348石,科粮6372石,种子粮8189石,科粮所占比例甚小。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科田日益增多,科粮在屯科粮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科田因为是军余自种的田,按亩计算,纳粮少,所以,很快发展起来,甚至将屯田逐渐侵蚀。 以普安卫的科田为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达24129亩,与屯田29541亩只相差5412亩,已占科屯田总数44%;可是,科粮仅为1290石,而屯粮却为11028石,屯粮却为科粮的8.54倍。再如安南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屯田16206亩、科田9464亩,屯田与科田之比约为6:4,而屯粮为5418石、科粮为506石,科粮不及屯粮的十分之一。 到了明代中晩期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万历间巡抚刘庠、巡按傅顺孙在奏疏中说:“军屯田地,鱼鳞籍开载颇明,后来又有科田夹杂,移东改西,莫可究诘。……军卫共该屯田地四十八万七千六百二十四亩,该夏税屯粮九万四千六百零四石三斗五合;科田十二万八千六百七十四亩,该粮六千八百八十五石一斗八升七合,……今次丈出隐占等项,各除抵补失额外,尚有余剩在民田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四亩,屯田一万七千一百八十一亩,遵照部议,不得增粮,应与额田通融摊派,以免日后包赔。内普安、永宁等五卫,被夷占去屯田,计其丈出之数,不足抵补,就丈出五卫新垦科田,通共七千二百七十七亩。”可见,到了明代后期,军屯被“科田夹杂”和“被夷占去”的现象相当严重。 不过,军屯的破坏,最直接的原因是屯军逃散。贵州都司所属各卫,原有旗军159928名,若按“三分守城,七分下屯”的规定,当有屯军十万以上,可是,自明代中叶以后,每况愈下,到了万历年间,屯军不及十分之一,据郭子章《黔记·兵戎志》载,贵州都司所属各卫所,仅存屯军9060名,其中,普定卫1680名,贵州卫1120名、威清卫924名、永宁卫683名、安庄卫629名、平坝卫615名、安南卫476名、贵州前卫460名、毕节卫460名、都匀卫420名、乌撒卫376名、平越卫334名、新添卫314名,普安卫293名、龙里卫247名、清平卫21名、普市所14名。兴隆卫和赤水卫原有屯军500名尽皆逃走。 屯军锐减的必然结果,就是屯田大量抛荒,为了弥补财政赋税,只好采取招佃的办法。兴隆卫和赤水卫将全部屯地“佃苗民、军余耕种”。据(嘉靖)《贵州通志·土田》记载:贵州卫,“事故军人四百四十名,半抛荒屯田七千六百七十八亩七分,佥补舍余三百七十九名,招集民人三百三十四名佃种前田,输纳子粒”;贵州前卫,“事故军人七百零七名,抛荒屯田八千四百一十七亩九分九厘八毫,佥补舍余六百七十二名,招集民人三百九十九名”;平坝卫,“抛屯田六十二份,招集军民人等六十二名”。以上,仅仅是见于记载的一部分,实际情况还要更严重得多。到了这种地步,军屯已是“有屯田之名,而无屯田之实”了。 加剧军屯衰败的原因,“其所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明史·食货志》指出:“自正统后,屯政稍弛,而屯粮犹存三分之二。……给事中管怀理言: ‘屯田不兴,其弊有四:疆场戒严,一也;牛、种不给,二也;丁壮亡徒,三也;田在敌外,四也。如是而管屯者犹欲按籍增赋,非扣月粮,即按丁赔补耳”。万历间,策衡指出:“屯法之坏,一坏于余粮之免半。……大臣违道干誉,不能为径远之计,夫举天下之军籍食于屯,一旦失其

文档评论(0)

精品报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