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上海图书馆的“近代文献阅览室”正在举办一个展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建馆140周年馆藏文献展》。
我知道,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就是从这个机构开始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源头80%与它有关。(其余20%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关。)这样的展览可不能错过啊。下面就是展厅的照片。
我随身没带相机,这是用手机拍的,不是很清楚,只能勉强看看。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历史。
它的创立同曾国藩有很大关系。19世纪50年代,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战斗中,他亲眼见识了西方火枪大炮的威力,因此萌发了在国内设立 现代兵工厂的念头。1865年,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成立,专门制造军舰和枪支。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因此1868年成立了一个翻译馆,负 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现代科学技术就是从这个机构开始,在中国扎根的。
上面是一本19世纪出版的化学类书籍,里面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实验插图了。根据下面的文字描述,好像是在讲如何制造硫酸。
这是中国最早的英汉词典之一《中西名目字汇》。
这本是《微积溯源》(1897年),专门介绍微积分。我看了一下,这一页上是这样写的:
用代数以解任何曲线。其中每有几种数。其大小恒有定率者。如椭圆之长短径。抛物线之通径。双曲线之属径之类是也。
这同今天的高中解析几何课本,几乎一样啊!事实上,今天通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这本是徐寿1871年出版的《化学鉴原》,里面提到了64个化学元素。它们的中文名字几乎都是徐寿起的,其中44个沿用到了今天,如钠钾锰镁等等。了不起啊,中国的化学源头就在我眼前这本书里,徐寿简直可以被称为中国化学之父。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两张历史照片。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外景。翻译间都是在二楼。
翻译馆内。左起徐建寅、华蘅芳、徐寿。
翻译书当然离不开翻译家。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翻译家的简历。他们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就好比将火种抛向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永远值得纪念。
徐寿(1818-1884)
无锡人。5岁丧父,由母亲扶养成人。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感到所学经史无裨实用,转而研读自然科学。他与同乡华蘅芳博览我国古代自然科学 著作,并去上海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馆中买回《博物新编》等一批西方科技书籍自学。为弄懂一些科学原理,他们因陋就简,自制仪器,进行实验。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徐寿和华蘅芳受曾国藩推荐入其幕府。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到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 所工作。当时曾国藩命他们制造一艘轮船。为此,徐寿和华蘅劳到安庆江边的一艘外轮上仔细观摩,并参考了《博物新编》上的略图,便开始研制蒸汽机。用了3个 月时间,于同年七月十四日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汽缸直径为1.7寸,发动机速度每分钟240转)。接着对船体部分进行设计和制造。经过全体技术员工的 共同努力,终于在同治四年制成一艘长55尺、载重25吨、时速约20华里的木质轮船,命名“黄鹊”号,成为我国自制的第一艘机动船舶。当时上海 《字林西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发出了“中国人创造力之成功”的惊叹。
同治六年,曾国藩派徐寿(其子建寅同行)到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主持技术方面的工作。鉴于当时我国发展军火工业的技术和原料都要依赖外国,他向曾国藩提出翻译西书、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轮船水师4条建议,得到曾国藩的赞许。
同治七年翻译馆在江南制造局内成立,徐寿主持馆务,并亲自参加翻译工作,达17年之久。他不诸外语,由英人傅兰雅等口译,他进行笔述。从当年翻译出 版第一部译著《汽机发轫》开始,共译介了西方科技书籍17部(计105本、168卷),专论9篇,计287万多字,内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军事 学、工艺学等。其中化学较为系统,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多种。在合译《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时,对元素符号,他采用音译的方法, 取原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凡金属元素一律加“金”傍,如将“Mg”译为“镁”,“Ca”译为钙。这一译法为我国化学界沿用至今,并被日本化学界所借用。
徐寿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是我国近代化学的先驱。他为人耿直,不愿为官,不图厚禄,在其制成我国第一艘轮船后,清廷曾赐予“天下第一巧匠”悬额,但他从未悬挂,一直孜孜兀兀地勤奋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年八月初六日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 终年66岁。
徐建寅(1845—1901)
徐寿的次子。在少年时代,受其父影响,就培养出了对科学浓厚的兴趣。1862年,在他18岁时,就在安庆协助其父徐寿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先后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以及“惠吉”号等近代兵轮。
徐寿父子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