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高栓】克劳士比经典案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docVIP

【整理:李高栓】克劳士比经典案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劳士比经典案例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 整理:李高栓 【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品质大师中的大师”、“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是他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在质量竞争力领域的新纪元。在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文献中,克劳士比是这个领域内被引用得最多的作者之一。克劳士比的著作被公认为是质量与管理科学中最好的著作。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耶鲁大学的管理学院等专门开设了“克劳士比管理哲学”(Crosbyism)课程,由于率先提出“第一次就做对”理念,并掀起了一个时代至上而下的零缺陷运动。 质量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把质量和数量作了一个分离,是因为我们把它变成一个和交付、成本相对立的东西。我们放大了它对立的一面,是因为我们有了一支专门负责质量的队伍,是因为我们在表面上总是发现大家往往在质量上放手博弈。那么这一切就使得我们往往把许多的事情都当成了质量的问题。而面对质量的问题,大家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变成了一种是否有责任、知荣辱、讲道德的分野。从而使大家不敢去面对它,只有躲着它。有这么一家大型造船企业,那些老员工们在长期的“质”与“量”的争斗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推卸责任、如何“打游击”。比如说,本来按照流程规定,他们应该把活儿做好之后,叫检查人员过来检查,通过检查人员的检查,然后再把船东的代表叫过来,有些时候,检查人员是要把船东的代表人员一起叫过来检查验收的。但是,这些员工实际上并没有做完自己的工作,一旦查到他们,却忙着推卸责任,说自己早就做完了。上面追究下来,他们会得意洋洋地说:“我们早就做完了,只是都过了两天了,那些检查人员还没有把船东叫过来。所以嘛,问题不在我们这里,是检查人员的效率太低、水平太差了!”诸君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面对“质量问题”每个员工都本能地学会了做三件事:第一,推卸责任;第二,开始指责我们的质量人员;第三,再一次推卸责任。经过思考后,你会发现,当我们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矛盾的时候,带来的就是把一切都以数量的理由和“科学”的借口推到质量的问题上。有趣的是,我们恰恰有一支负责解决“质量问题”的质量队伍。于是,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的复杂、更加扑朔迷离。那么,到底有没有“质量问题”呢?你们想想,假如说面对组织里天天存在的所谓的“质量问题”,存在着所谓的质量博弈或者战争的话,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把“质”与“量”的战争结束掉,我们可能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认真的去理解和思考质量问题的本源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克劳士比先生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许能够传递给诸位读者一些启迪和思考。故事要从当年克劳士比先生担任ITT(国际电报电话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时候说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ITT公司可是赫赫有名、红极一时,最高排名位居世界500强的第九位,排在他们前面的都是一些石油大亨、钢铁大王,排在他们后面的,也都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诸如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IBM公司等等。也许提ITT公司大家可能不熟悉,因为ITT公司太庞大了,它是第一个被美国政府《反垄断法》肢解的公司,但是如果我说到另外几家公司,比如,喜来登(Sheraton)酒店与度假村集团、哈特福特(Hartford)保险公司、安飞士(AVIS)汽车租赁公司等等,恐怕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些都是ITT公司被分解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当年克劳士比先生认为这么一家举足轻重的机构在质量管理方面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可让他大失所望的是,它竟然“不懂质量”,一直在梦游,亟需被唤醒和启蒙。有一次集团召开高管会议,出席的79个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总裁、大经理。曾因提出并实践“多元化集团公司”概念,而被誉为“美国第一CEO”的哈罗吉宁先生(HaroldGeneen)首先发言:“我们今天先开个务虚会吧,总结过去,放眼未来,看看我们到底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他的话音刚落,负责销售的老总就开始说:“是啊,国防部又在大力地表彰我们了,我们也确实值得表扬。不过,要命的是,我们的质量还很差,还有很多投诉啊!”他的声音并不大,可当听到他小声地说了一声质量之后,78颗脑袋就刷地一下看向了一个人。没错,他们看的就是克劳士比,谁让他是负责质量的呢?其实跟这个故事相类似的事在摩托罗拉公司也发生过。也是在一次高管会议上,他们的销售经理也是说了一声类似的话:“虽然我们的业务不错,但是我们的质量还很差。”就这么一句话,引发了高管们的沉思,进而引发了摩托罗拉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质量革命。现在,我们再来对照一下ITT。当78颗脑袋突然转向克劳士比的时候,克劳士比心想:“是时候了,我一定要敲打敲打大家!”克劳士比先生说的

文档评论(0)

7ky170ms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