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探究

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探究   摘 要: 生活在同一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 关键词: 悼亡诗歌 约翰 纳兰性德 古人常视“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三喜。若此三喜相继实现,便人生无憾、再无他求。然而世道轮回皆遵自然之法,既然人生有三喜,亦难免悲苦之境遇,因此,“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则被世人视作人生三悲。“三喜”与“三悲”相较来看,学业或事业的挫败虽使人意志消磨、郁郁寡欢,但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尚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或超然豁达之态克服困难,再次赢得人生的辉煌。唯独面对生死,无论伟大或是平凡的人,终显得脆弱渺小。亲情与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情感。任何一项遗失,必定导致人生抱憾。亲情与爱情之中,唯有爱情强调一个“专”字,“专一、专情”是爱情的代名词,“至死不渝、地久天长”是爱情的本质。因此,“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中英诗歌界永恒的主题之一。对已逝爱情的祭奠是“爱情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于是,悼亡诗,尤其是悼念亡妻之作成为中英抒情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 与中国相比,英国以悼念亡妻为主题的抒情诗数量较少。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诗人约翰1658年,约翰1677年失去了因难产而死的结发妻子卢氏,纳兰性德的悼亡卢氏之作由此破空而出,到达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其中以《于中好主题表现三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源 一、意象选择之差别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境营造之关键。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寓情于景,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将客观的物象转化为具有感情色彩的意象”[1] 中国的悼亡诗常选取生活中的实物或自然界的实景为意象,如:宋代苏东坡为亡妻书写的《江城子“明月”、“孤坟”、“小轩窗”等生活中的凄凉之景映衬出诗人无处排遣的忧伤与思念 纳兰性德继承并发扬了中国悼亡诗词的传统,其悼亡词中较著名的一首《于中好颇具特殊含义的实物及自然界中与悲苦心绪相契合的实景入词,烘托出纳兰氏于卢氏冥寿前一晚的愁苦悲痛之情 该词全文如下: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于中好 该词上阕所选意象来源于卢氏遗留下的生活痕迹及遗物,如:尘帘飘带、妆奁翠翘等;下阙所涉及的意象主要来自室外清冷之景,如:花落、衰杨叶、冷雨、画桥等。卢氏生活的痕迹和遗物与纳兰氏身处的凄凉之景融合在一起,触动了对已故妻子深深的思念,以致纳兰氏潸然泪下、辗转难眠。人已故、景尚在,这种生死相隔、物是人非的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无减 中??古代的悼亡诗词具有一种普遍的特点,即诗人善于用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入诗,营造出物尚存、人已故,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意境,读罢总觉心绪凄迷、郁郁难平。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悼亡妻的作品,绝大多数意象均选自妻子生前常用的物件或在庭院闺阁中常做之事,如:江淹的《悼室人》里选择了妻子生前活动的场景及常用物件“窗、闺、琴、梭杼”等。在选择自然景色时,悼亡诗词中往往选取色彩清冷、具有残缺状态,或蕴含凄清、孤寂氛围的意象,如:苏轼在《江城子》中提到的“明月”、“短松冈”;纳兰氏的《于中好》中选取的“残月”、“落花、“冷雨”等。妻子生前住过的闺阁、抚过的琴、用过的发梳、织布的机杼,均是饱含特殊意义的物品,尤其是在阴冷凄清的环境下凝视与亡妻相关的物件,此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愁肠,从而谱写出一支支情深意长的哀歌。于是,这些看似毫无生命体征的物品在此情此景中成为传情达意的载体。诗人借物抒情,借助眼前的现实性物象,传递物是人非的愁绪,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现实主义色彩 与中国古代悼亡诗词不同的是,英国的悼亡诗中极少出现类似平凡且琐碎的生活化意象。英国诗人们在书写悼亡诗时,常以幻想和想象的方式描绘往昔与妻子共度的美好爱情生活,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缅怀之情。以约翰“阿尔塞斯蒂”、“朱比特伟大的儿子”、“圣女”、“天国”等。这些意象的来源极为广阔,已远远超出现实性的闺阁琐事,而向着广袤的宇宙延伸开来。这恰恰印证了17世纪的英国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诗全文如下: “我想我看见了刚辞世的妻从墓穴回到我的身旁,犹如阿尔塞斯蒂被朱庇特伟大的儿子强硬地从死神手中救出。尽管虚弱、苍白,但和圣女一样。我相信这样的她一定能够让我在天国,再次无所阻碍的把她的面容瞻睹。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得像她的思想。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稀看见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温柔和善良。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然而,啊!正当她走近并要将我拥抱。我醒来,她消失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暗。”   《梦亡妻》 细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浪漫主义色彩之外,弥尔顿诗中选取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诗中提到了“阿尔塞斯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