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特疗法-灸法
中医特色疗法-灸法 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石旭峰 灸 法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灸法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有温养细胞,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的平衡功能。由于该疗法具有特殊的疗效,故近代应用极其广泛。 常用灸法 艾草 艾绒 艾 炷 灸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 间 接 灸 隔姜灸:中间以生姜衬隔。生姜辛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大蒜辛温,有解毒杀虫,健胃之功。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隔盐灸:中间以盐作衬隔,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 艾 条 灸 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灼,距皮肤2~3厘米,以患者有温热舒适为度,可固定不移,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 此法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作用。适用于慢性病、风寒湿痹等病症。 艾 条 灸 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灸,每处灸5分钟。 此法有温阳起陷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儿童疾患等病证。 温 针 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在留针的基础上,把艾绒固定在针尾,点燃施灸,等艾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病症及风寒湿痹。 温 灸 器 灸 施灸时,将艾绒放入各种形状的灸器盒中,点燃后,扣好盒盖,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致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于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尤为适宜。 各种温灸器具 施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好穴位或施灸部位,并采取固定舒适,且能坚持较长时间的体位。 2.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用过的艾条应放在小口瓶内闷熄。 3.在灸疮化脓时应保持局部清洁,并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 4.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部不宜用本疗法。 5.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不用本疗法。 6.对于局部感觉迟钝的患者,应谨慎,防止施灸热力过强而致皮肤烫伤。 灸法应用(一)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穴,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穴。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 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应用(二) 4.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等穴。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5.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穴。 6.泄泻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穴。 7.癃闭 灸治可清湿热,利水道,补肾温阳通窍。取肾俞、三焦俞、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神阙、委阳、关元等穴。 灸法应用(三) 8.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穴。 9.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0.肩凝症 灸治可祛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取穴: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风、尺泽、风池、曲池、养老等。 11.颈椎综合征 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灸法应用(四) 12.牙痛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13.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灸法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