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中风闭证(脑溢血) 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 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CT检查: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一诊:诊断:风中于脏,痰热内闭。 处理: 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 毫针强刺素髎、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二诊: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 处理: 1、加用中药:(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 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明、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钩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 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0.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三诊: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 处理: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安宫牛黄丸减为一丸。 四诊: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 处理: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0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五诊: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话,出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 张亚康,69岁,城关合作商店会计。 1980年4月19日初诊:高大肥胖体型,一月来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沥,昨晚睡前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右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瘀斑成片。县医院内科诊为脑血栓形成。 年近古稀,形盛气衰。肾元久亏,肝失滋荣,气虚失运,发为偏枯。 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益气固肾,祛痰化瘀,虫类通络: 生黄芪120克,当归30克,赤芍15克, 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 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土元、 桂枝、炙甘草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 鲜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 3剂。 4月21日二诊:药进三剂,每日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泉透阴陵泉,风市、足三里。面部:牵正穴。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患手握力恢复。效不更方,原方三剂。 4月24日三诊:生活已能自理,舌上瘀斑退净,予 三七、琥珀、红参、全河车、止痉散各30克, 研粉,每服3克,2次/日,痊愈。 追访5年,一切如常。 中医治疗中风介绍 内容 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医案举例 4 一、概述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