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营戏班搬演语境论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民营戏班搬演语境论析.doc

河南民营戏班搬演语境论析   一、引言   戏班是戏曲演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在高度商业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戏曲班社组织最早出现约于宋朝,“宋人称宫廷小儿舞队为‘小儿班’,所以也有可能把杂剧艺人称为‘杂剧班’。”①民间演剧班社则被称为“路岐班”,由民间艺人组成,以赶庙会、跑江湖演出为其主要活动形式。②其演出形式谓之“打野呵”,即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处做场,是宋代大众娱乐的重要力量和团体。官方和民间戏班于民俗节庆中搬演杂剧,在其时亦属自然,以致出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③之局面。明代,官僚、富绅所办的私人家班较多,这些活动基本上在贵族厅堂上为家族服务。清代于河南来讲不管是外来的昆曲还是本地剧种,民间班社越来越多,乾隆末年已很兴旺。仅南阳地区就有以越调、南阳梆子、汉调二簧为主的各种戏曲班社168个。④同治年间,河南70多个梆子戏班,分布在东迄杞县、西至渑池、南到许昌、北及卫辉的大约三十多个府县的地域范围之内。此时的梆子戏班是纯粹的民间戏班,在自由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⑤在清末民初更是涌现出诸多半农半艺的民间团体行戏班社,这些班社一则以村名命名,二则以掌班的名艺人名命名等,诸多班社的出现加速了河南戏曲的大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戏班“之名由“剧团”取代,至50年代有“民间职业剧团”“民营剧团”或“民营戏班”之称谓,这些个称谓是为了将民间自由组合的、未获政府资助的戏班,与另外一部分经过政府有组织的改造,已经获得政府认可并被纳入政府财政体系的戏班区分开来”。⑥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即“改人、改戏、改制”,对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予以充分重视,也正是在此指示下五六十年代戏曲的保护、传承及整理工作有很大起色,对民族传统艺术抢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⑦基于该指示,中国的梨园行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体制变化。民间团体纷纷要求改“国营”。河南戏曲发展走上“双轨”即民间戏曲班社的延续和作为官方认可剧种的专业化团体的同时发展。开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大肆破坏了基层的民间文化生态。国营剧团处于官方语境之下成为革命思想的宣传队,而对于民间戏曲班社来说,却是致命性的打击,多数戏班被以“歪曲样板戏”为由限制演出。“四人帮”倒台后自80年代以来,在“双百”文艺方针的指引下,随着国家对民间民俗活动政策的松动,民间庙会活动、丧葬仪礼等乡村礼俗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戏班藉此得以重组。时至今日,各种文化形态蜂拥而至,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民间戏班亦多名存实亡,河南戏曲艺术尤其是小剧种的发展处于低谷。幸运的是在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下,一些民间戏班作为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名录下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保护名录,但能不能解决民间戏班现存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断层问题,仍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从现存民营戏班来看,其组班基本上是闲时聚集忙时散,其成员兼有农民、艺人及文化持有者三重身份,也正是因此使得戏班或戏班局内人在礼俗语境、官方语境及保护语境中频繁转换着身份,实践着与地方文化的互动。   二、礼俗语境   民间戏曲的兴起、发展与民间的礼俗活动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城市的戏剧靠商业,农村的戏剧靠敬神。在中国广阔而贫穷的农村,戏剧如果要生存,就必须与庙宇敬神活动联系起来,即敬神需要戏,戏也需要庙宇,于是两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⑧受现代强势文明的冲击,尤其是大量现代媒体的影响,河南民间戏班基本退出城市舞台,而服务于民间的庙会、人生仪礼及迎神赛会、许愿还原等乡俗之中,这些民俗仪礼恰是传统遭遇现代的当下,民营戏班生存和发展的弹性空间,其中尤以庙会献演为主,它是民营戏班存在的乡土基础。   在河南素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庙会是依附于庙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⑨庙会活动对戏曲演出来讲,是最好的契机。酬神演戏是庙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借娱神而娱人,是中国戏曲走向大众的驱动力。当代村庙信仰复兴后,其酬神演戏活动仍然保留,村中经济条件好的,其戏资由村委出,反之,则为村民共同集资或村中有经济实力的个体户赞助,一定程度上村庙演戏可看作是群众集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演出地点多为与庙相对的舞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含有娱神之意。演出天数一般为3天6场戏,有时应请戏方要求需加演1天,戏金一般为每场500――800元左右,演出剧目由戏班自由安排。看戏的观众以老年人为主,男女比例基本相当,老年人是地方民营戏班的忠实戏迷,其原因在于老年人更有怀旧情绪,同时他们比较清闲。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讲,参与演剧活动除看戏外,还兼有社交意味,他们一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