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及城市文化逻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共艺术及城市文化逻辑

公共艺术及城市文化逻辑   公共艺术是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共生物。城市是公共艺术的依托,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城市文化逻辑的一环。中国缺少传统的公共艺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起步较迟。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的说法,中国历史上没有城市,他认为城市是由商业行为聚集的自然秩序,这个秩序弄够制约和规范人的行为,并不依靠行政的力量达到这样的目的。近代以来,中国沿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其一莫过于上海 上海是一个短期爆发式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没有形成长久的文化积淀,她呈现各种文化巨大差异的混合。“世界性和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这使得近代上海市民文化呈现驳杂奇异的色彩,有中有西,有土有样。中西混杂,现代与传统交叉,都市里有乡村的内容和基因。多元、混杂,这就是近代上海民众的文化特点。”① 上海是适合回望历史的地方,开埠一百多年,集中了中国最丰富、复杂精彩的故事。历史往往有无法预测的走向,一百多年前在枪炮声中诞生的上海,于20世纪中期,在又一阵更密集的枪炮声中急转至另一条发展的轨道。从此,旧上海生活曾经的活色生香就沉寂在云烟般的想象中了。上海、旧上海渐渐模糊,留下的只是依然被称呼为“上海”的躯壳 其实旧上海一直存留在国人心底,“上海”二字在新中国很长时间里是“摩登”的注解。所谓“摩登”,是普通大众对于现代文明的直觉。近三十年,开放的氛围使我们向外频繁与国际当代文化接触的同时,也向内挖掘曾经的现代文明样本。文化界流行追忆,上海自然成为最容易被追忆的地方,曾经的时代风潮、细枝末节重新被提起,追忆中带着惊羡、骄傲、惋惜 上海的形骸还在,外滩还在,石库门还在,留下追忆中叙事的痕迹,追忆的根基显得尤为真切 每位追忆者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寻找线索。文学家找到了张爱玲,一本《半生缘》告诉读者中国的文学不只是刀光剑影的斗争,也曾经塑造过深刻的普世人性;旧上海的电影在那个时代曾经是世界电影的翘楚,《孤儿救母》《火烧红莲寺》《渔光曲》《风云儿女》《夜半歌声》《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等等,哪一部都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是第五代导演拿几只金狮、金熊奖也难以望其项背的;一曲《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突显国际都市的自信情怀、雍容大度,与之后几十年装腔作势的对口号注解式的音乐,显然是两个层次;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曾经横行霸道的黑帮老大也频频成为史海钩沉的主角 而我希望借一些旧影,想象旧上海市民曾经徜徉在怎样的公共空间。勾画一幅市民社会样板的空间状态。在物态的旧上海的构建中,纪念碑和城市雕塑记录着城市的故事、命运,并关乎城市的精神。当然,我追忆的凭借难以在这些遗存中寻找,更多需要我凭旧影和文本展开想象 上海的开埠与摄影的时代差不多同时到来,尽管缺失实物,我却可以通过旧影中的资料,组合出以旧上海纪念碑和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系统 在百年的老上海发展史里,纪念碑和城市雕塑有百件左右的数量,只是在二战期间和20世纪上半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基本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多少遗迹 上海的纪念碑和雕塑是随上海开埠而逐渐兴建的。中国也有立碑的传统,形式主要为墓碑和记功碑,或建于陵前,或立于庙堂前侧,多属祭奠场所。而立于公共生活空间的,成为公共建筑一部分的,基本采用建造石牌坊的方法来纪念某事件或表彰某人。自开埠以后,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上海,西方的纪念碑和雕塑的形式进行记事与表功也随之被采用 上海西式纪念碑最早出现在1861年。当时,上海租界最早的开辟者英国,首先在外滩33号驻沪英国领事公署前的草坪上树立“红石纪念碑”, 正式的名称叫做“英领署地上十字纪念碑”。“红石纪念碑”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在中国的英国侨民特地从英国定制了花岗石十字架,以纪念那些与侵略中国的巴夏?Y一同被中国官兵杀死的人。现在还残存着两块枣红色大理石基座 卜罗德铜像,则是上海西式雕像建设的肇始。清同治元年(1862年)春,法国海军上将卜罗德(Admiral Auguste Lèopold Protet,1808~1862),指挥法军联合英军、华尔洋枪队等在上海附近与太平军作战,后来在进攻奉贤南桥镇时,被太平军击毙。1865年1月,法国人在法租界公董局内建立卜罗德铜,。铜像为典型的西方古典造型 此后,英、美、法、德、日等国的纪念碑和纪念雕塑随着上海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相继在以外滩为中心的租界区域矗立起来(图1)。较为著名的有1890年11月8日英国人在南京路外滩竣工巴夏礼铜像(图2);1896年底,德国侨民和德商怡和洋行为纪念在山东海面遇风暴沉没的德军炮舰伊尔底斯号的70余名死难者,在外滩公园旁建立伊尔底斯碑,并将半截船桅树立碑上(图3)。1911年,法租界公董局在顾家宅公园内建立环龙碑,以纪念在上海上空作飞翔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