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唐剧50年.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盘点唐剧50年.doc

盘点唐剧50年   1960年6月25日,在首届“河北省青少年演员汇演大会”上,由唐山市戏曲学校学生演出的唐山戏《金鱼记》,应该是河北省新兴剧种的诞生日,《戏剧战线》第八期特刊发了一篇《“唐山戏”的诞生》,称赞它“受到与会代表一致的重视和肯定。它将以新颖的艺术服务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这株新的艺术花朵开的更加瑰丽多彩和鲜艳”。   今年是它诞生50年,当时以“唐山皮影唱腔是妈,京剧表演是爸,生了个娃娃叫唐山戏”的河北省唯一的新兴剧种,经过50年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雄辩地证明了一个新兴剧种的成长,不是“皮影唱腔”+“京剧表演”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可能成熟的,而是要多方探索,广泛涉猎、深入思考、不断实验,努力和时代结伴而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下面通过几个脚印,可以窥见到唐剧是怎样“实验”成功的。   1961年初“文化局决定,以《断桥》这个剧目作为突破性探索的重点,即从唱腔设计、舞台表演、音乐设计都要有所探索、有所收获、有所总结。”笔者就是这时从唐山文联调到戏校担任这出戏的音乐设计的,从此成了铁杆唐剧人。没想到我们这个来自皮影名艺人,京剧名演员,编剧、新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群体,由于彼此专业不同,爱好各异,观点有别,尽管初次合作矛盾丛生,但经过磨合,各扬所长,各补所短,越来越显示出“远亲结合”的优势,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探索、有所收获、有所总结”。同年8月以“唐剧”名义通过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和听众见面,“十一”国庆节正式公演,被誉为“唐剧第一个里程碑”。老冀东军区李运昌司令员观后,还对“唐剧”这个名称连声叫好,他说:“中国人在外国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这个‘唐’字有两层意思,在外国代表中国,在国内代表唐山。”   唐剧第一出现代戏《红云崖》,依照“新老结合、取长补短、继承传统唱腔、发挥流派优长、让旧曲出新声”的指导思想,于1964年春节在唐山市人民大戏院公演,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正来唐视察工作,观后兴奋地登上舞台和演职人员见面,他说:“你们这出戏演得不错,一群小孩没有大巴山那段艰苦生活,却演得很有感情。前两天看了你们演出的《断桥》,今天又看了这出《红云崖》,说明唐剧不仅能演好传统戏,演现代戏也很有潜力。你们应该发挥新剧种的优势,今后多演现代戏,演好现代戏。”1966年2月12日,遵照河北省编委的通知,首届唐剧毕业生组建成“唐山实验唐剧团”,这出戏经过郎宗岳、张先猷导演两次重排,于3月赴东北演出,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观后,称唐剧是“早熟的婴儿”。   1974年春节,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主题创作的《迎风飞燕》,赴京参加“华北文艺调演”走红,据管“简报”的周大风介绍,毛主席和周总理通过电视看了这出戏。在“调演”大会总结报告中称:“是一出满腔热情地歌颂工农兵,受到群众欢迎”的好戏。1975年初,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王扶林导演率组来唐静场录制第十稿,专给四届人大代表观赏。这出戏在剧本上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在音乐唱腔上的继承和创新,却是成果累累。   1981年6月,逆“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之风,为追求让传统戏曲和青年观众拉近距离,由影卷《五锋会》“恒豹杀妻”一折改编的《血涤鸳鸯剑》,经文化部有关部门选中进京商业演出一个月,中国剧协、音协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各媒体都发表了评介,马少波在《人民日报》刊文称它“是一出好戏,它表现了可贵的创新精神。”管桦在《北京日报》称“美妙的乡音,注入首都观众灵魂深处,如同河水流进静静大地的心头”。该剧在西单、长安、广和、吉祥剧场演了21场,一位内蒙在京工作的观众连看了20场,最后一场因工作不能观看特跑到剧场向剧团告别,让我们十分感动。   1992年7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一出歌颂农村改革的《乡里乡亲》参加演出,获优秀剧目奖和各项单奖。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观后挥毫题写了“让唐剧扎根在唐山,冲出河北,走向全国。”《文汇报》在《振兴稀有剧种,展示艺术特色》一文中说:“在展演活动中发现,凡是在剧种主干――音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个性,又有较好的剧本创作和演员阵容的剧种,均已走向成熟,赢得了观众,如唐山市实验唐剧团的《乡里乡亲》就因此受到交口称赞。”对此,剧团并未满足,又数易其稿,于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获文化部“文华奖”。   2003年9月,应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唐山实验唐剧团的新戏《人影》赴沪演出,唐剧初次过黄河跨长江,在大上海仅演两场,就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离沪后《文汇报》在“记者手记”中称“在全国众多剧种、成千上万的剧目中能被艺术节选中,必有其独特之处,一台唐剧《人影》,观众无不为它的艺术水准而惊叹,每一场演出,剧场气氛都很好。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