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生物防治研究及品种抗性鉴定.pdfVIP

小麦全蚀病生物防治研究及品种抗性鉴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全蚀病生物防治研究及品种抗性鉴定论文

中文摘要 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和收集的101株放线荫、3l株细菌 v越tritici)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株菌株均对小麦全蚀病蒲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分离的24株真菌中,具有抑制作用的有15株, 占分簧数懿62.50%;在分离豹3l株缨毽中,其有簇抗作曩的有10 株,占分离数的32.26%;在分离得到的101株放线菌中,有57株具 有抑制作用,占持离数的56.44%。结果表明在作物根际中存在潜大 量酶小囊全德瘸蔻麴颧藏菠。 我们从中筛选出对小麦金蚀病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株生 防菌,包摄2株纲菌E强和&,2撩真菌艮j}眭F5以及4株放线蓥S”、 S一氐和S。。。其中4株放线茵主要以抗生作用为主,如S。。抑蔺带 宽达0.9cm:细菌则兼具竞争和抗生作用,如EM3虽然抑菌带宽仪为 0。45cm,但冀捧蘸枣帮瑟达60。莲?筵;真麓刘主要是竞争终震,懿 和T。,尽管其抑菌带宽仅分别为0.2cm或无明显抑菌带,但它们的抑 菌率却最高,分别为65.12%和63.95%。 对表现整较强额藐活性静生茨菌株,我弼进{亍了室内盆栽试验, 并设化学杀菌剂全蚀净为对照。结果表明,生防菌处理中,颉抗细菌 E%的防效最高,必53。49%;其次必颉抗放线菠S。防效也达到 51.94%,写室凑乎掇对峙试验结果一致。两在平板对峙试验中抑菌率 最高,抑制效果最好的两株真黼F5和T4,在此盆栽试验中表现较莲。 逶逡室内盆裁人工接释试验慰海露密生产上大嚣积接广霹毅培 育的50个小麦品种(系)的抗全蚀病性熊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 发现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整体执性较差,笼免疫和高抗品 有供试品种的26.7%。 进一步对其中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病圃试验,并调查 了白穗率,比较了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对小 麦全蚀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达到中抗水平的矮早 平的温优1号、豫优1号、小偃803和豫麦25号在大田试验中自穗 率分别达到9.46%、8.90%、8.36%和7.84%,抗性较弱,此与盆栽试 验结果基本一致,尤其是矮早4110其平均病指较低、平均白穗率为 0.96%,可作为较好的抗性材料,可以考虑在重病田示范推广,以减 轻病害的危害。而在盆栽试验中达到中感水平的豫58-998和高感水 平的科麦2号在大田试验调查结果中则显示较低的白穗率,仅为 0.28%和0.93%,显示出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的不一致性。另外,在 盆栽试验中均达到中感水平的郑98、国麦l号和高优503,其平均白 穗率最高,与盆栽试验结果不甚一致,均表现出较弱的抗病性。 通过对不同抗感的小麦品种根际微生物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抗、感的小麦品种的根际和根表微生物的数量、种数及优势种均 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表现为抗病品种根际中具有更大的微生物群体。 说明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差异对小麦品种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可能是不同小麦品种对全蚀病具有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生物防治:微生物区系;品种抗病性 1 文献综述 1。1小麦全蚀病发生与为害 1.1.1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概况 小麦全蚀病是发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病害。早在1852年有人 在南澳大利亚就认识了全蚀病的症状。1884年Smith在英国也发现 了小麦全蚀病。以后相继在法国、德国、加拿大、智利、新西兰、澳 大利亚、美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腊、罗马尼亚、 比利时、法国、芬兰、挪威、荷兰、瑞典、摩洛哥、阿根廷、阿尔及 利亚、南非、日本、朝鲜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出现,并且日趋严重,轻 者减产I-2成,重者减产5成甚至绝产,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1972 年澳大利亚南部小麦没有回枯和自穗症状,平均减产仍达9%以上。 在日本全蚀病是20世纪40—50年代出现的,后来由于施肥等技术措 施的改进而根除,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海道发病面积 达小麦栽培面积的44-47%,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小麦全蚀病的发现较晚。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浙江省发 现全蚀病,目前南起云南,北至内蒙古;东起山东半岛,瑗至西藏高 原共计19个省发生全蚀病。但其危害主要在西北、华北及东北麦区, 尤以宁夏、甘肃、山东等地最重。小麦感病以后,根系被破坏,分蘖 减少,植株矮小,穗数、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 1977年,山东黄县新嘉公社2.46万亩小麦,严重发生全蚀病,后期 出现白穗面积近2万

文档评论(0)

zyzsc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