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小麦白粉病新抗源的遗传分析.pdfVIP

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小麦白粉病新抗源的遗传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小麦白粉病新抗源的遗传分析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摘 要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它是由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DC.)E.0.Speer 真菌病害,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是培育抗性品种。小麦一黑麦1BL/1RS 易位系99/2439对白粉病表现为近免疫,对其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进行克隆 研究不仅有利于阐明其抗病机制,而且对抗病育种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进 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用pGEMT—easy质粒载体构建了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coli cDNA文库一个。文库宿主菌为E DHl0B,诱导文库平均插入片段为 1 kb左右。 2、用RACE技术对经白粉菌诱导24 h的小麦一黑麦1BL/1RS易位系 段,该序列的长度为1708 bp。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表明,该片段与Lrkl9 和小麦的LrklO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携带有1RS染色体臂。 4、以六倍体小黑麦Mzalenod Beer为黑麦染色体供体,培育的兰考 白粉病具有很高的抗性,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新抗源。对兰考90(6) 系列品系自粉病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品系的抗谱与许多已知小麦抗 白粉病基因的抗谱不同,并具有数量抗性遗传特点。 抗性相关基因;1RS染色体臂;白粉病 王祖华: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小麦白粉病新抗源的遗传分析 1文献综述 1.1小麦白粉病的概述 1.1.1小麦白粉病菌及其传播 自从人类10,000多年以前开始种植禾谷类作物,白粉病就一直与人 类息息相关。目前白粉病己成为世界上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 小麦白粉病以西南省份为主要发病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向 华北各省蔓延,目前己成为湖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北京, 甚至甘肃、辽宁等省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Ⅲ。小麦白粉病是 由布氏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e graminis 的表皮细胞引起,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是一种严格的活体寄生真 以在小麦叶片上产生单倍体分生孢子为特征,吸取寄主养料,在与菌丝垂 直的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其侵染能力只 能保持3-4天。在病株后期霉层埋生黑褐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球形 黑色,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子囊壳能产生可见的子囊孢子多年, 但无性的分生孢子和有性的子囊孢子均有侵染能力。在小麦生长期白粉菌 以产生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孢子产量极大,高度感病的单个叶片可 累计产孢4万个,并通过空气迅速向周围传播,侵染潜伏期一般为3.7天。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两、三星期内就可能暴发,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 1.1.2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所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次爆发流行小麦白粉病,提高品种对白粉病 的抗性已经成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小麦白粉 菌生理小种多、交化快,针对当前流行小种的抗病品种,其抗性难以持久 保持。质量抗白粉病基因的抗病反应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即一个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尸伽基因只抗一个或少数几个白粉病菌小种,这在白粉菌小种变异快、群 体组成复杂的情况下,抗性丧失很快【31。况且,要想把小麦所有的抗白粉 病基因集中到一个品种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缺乏真正过硬的高抗和广 谱抗性的抗源材料。目前生产上使用的P坍基因往往只有质量抗性,个别 来自远缘杂交的高抗材料也面临复杂的农艺性状改良和同步的抗性衰减 问题,目前只适应在高寒山区种植。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植物和病原之间的互 作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寻求新的抗病基因已成为大 多数植病学家的共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欧洲~些国家利用突

文档评论(0)

zyzsc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