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及成长马来西亚华教发展之路.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堅持与成長:馬來西亞華教發展之路 拉曼大學 林水檺 一、前言 中國教育興于何時,雖難斷定,可是有關中國教育的記載卻不絕于書。《尚 書、堯典》已記帝堯曾命殷商的遠祖契為司徒,施五教于人民。1根據《春秋左氏 傳》文公十八年的詮釋,所謂五教乃指“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五 2 事。這五事可收“內平外成”之效 。揆诸事實,我們迄今尚無文獻可以明確地指证 堯時已有文字,更何況能把當時的教育工作說得如此具體。因此這篇文章的內容, 其可靠性就讓人起疑了。然而,《堯典》也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訊息,當這篇文章寫 3 成之日,人們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堯典》成篇約在戰國初期。 征諸文獻,在《堯典》寫成之前,中國人已非常重視教育。最初教育乃由官 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私人講學的風氣大盛,孔子更以“有教無類”的精神帶動文 化下移之勢。4近人曾分析孔子“有教無類”之意,認為這句話可能是指孔子施教的 對象,也就是說他收的學生並不分貴賤、貧富、愚智、恩怨、老少、也不分國籍 等,5只要肯虛心向學,他未嘗不加以教誨的。由于中國人重視教育,後來又進行 文化下移的工作,才形成“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清楚,由新石器文化而三代(夏、 商、周)而春秋戰國時代一系相承,較之中東及地中海地區的眾流交錯,中國的古 1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3),頁 15。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 638。 3 同注 1,頁 1-4。 4 張瑞璠〈再評孔丘的“有教無類”〉,見于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史研究編《孔子教育思想論文 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頁 209。 5 錢遠鎔〈中國歷史上的大教育家-孔夫子〉,見同上注,頁 154-155。 1 6 代文化發展軌跡,可作為考察演變的良好個案。” 因為文化的延續乃靠教育的代代 傳承而有。 私學在孔子及其後人努力提倡之下。成效極大,及至唐宋,當時優秀的人才, 多半都出自私學,再經科舉之途而入仕。這些人才無論在政壇或文壇上都有優異表 現。唐宋八大家除了蘇洵之外,皆曾考中進士。而蘇洵雖未考上進士,也非官學出 身。 馬來西亞的華人,秉承華族的優良傳統,重視子女的教育,對私立學校的支持 總是不遺餘力。因此,馬來西亞各地先後都設立了許多華文中、小學。7連近年才 移居馬來西亞,人口僅有數千的臺灣華人也在當地開設了兩間華文學校,那就是吉 隆坡中華臺北學校及馬來西亞檳城臺灣僑校。8 上個世紀末,更有三間華文私立大 專院校分別設立在南馬、中馬及北馬,即柔佛的南方學院,雪闌莪的新紀元學院以 9 及檳城的韓江學院。 二、逆流里的堅持 華人所以在馬來西亞興學辦校,不外是要讓族人有機會接受良好的華文教育。 然而教育的作用,不僅限於傳遞知識与傳承文化,同時也能達致民族意識与國家認 同的效果。10 由此可知華文教育之重要。華校創立之初,全靠華人自覺性之維護, 辛苦開辦,努力經營,費用泰半自籌,英殖民地政府少有過問,也不曾認真考慮過 華文教育的問題。當時它只提供六年馬來文小學教育及六年印度淡米爾文小學教 6 許倬云《中國文化与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頁 103。 7 古鴻廷〈戰後馬來亞地區福建人与華文教育之發展〉,2005 年 8 月 20 日至 21 日馬來西亞雪蘭 莪福建會館于八打靈主辦之“東南亞福建學研討會”論文,頁 2。 8 顧長永〈另類的福建人-臺灣人在馬來西亞〉,見同上注研討會論文,頁 4-5。 9 古鴻廷〈馬來西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見何國忠編《百年回眸:馬華文化与教育》

文档评论(0)

dai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