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论文:意境的内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境的内涵 内容提要:意境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最高表现方式。特别是通过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是意味深长。本文通过阐述意境的美学历史发展、意境产生的途径及对唐诗的一些简要剖析探究意境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意境 实像 虚空 表面意象 象外之境 意境是抒情文学作品中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蕴含的深刻情感的表现方式,特别体现在我国古典文学之中。而在古典诗词、绘画中的体现尤为奥妙。意境通常是通过一些或具体或精简的描述,来营造一个辽阔的世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因而在各自的脑海里产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 意境理论由先秦《易经》与老庄哲学对“象”的阐发而产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意境逐渐由实体概念转化成非实体范畴,由具体变为抽象。意境的基本美学规定是“境生于象外”,换言之它是由具体实像折射出的虚像。是由实景跃入的艺术虚空,是从有限超越到了无限。从对具体形象的观赏把玩领悟到了宇宙本体和自然元气。 它是古代文化中的固有观念。“境”的本质为“竟”,据许慎解释为乐曲的终结,则其原指时间过程的存在,后来在词义演变过程中指义逐渐宽泛,才由原指时间上的终结,扩展为可指时空中的所有终结之物。 意境是实像与虚空的统一体。而唐诗是实像与虚空结合的最佳表现方式,是最能体现意境内涵的文学形式,寥寥几字便能营造出一个深远的境界。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诗所描述的具体意境虽然各自有别,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但它们似乎又毫不例外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具体步入抽象,从有限趋向无限,从人生跃入宇宙,从现实返归历史,从实有遥接虚空”①。 要探究意境的内涵,了解意境产生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首先,意境在空白中超越。为了实现从实到虚、从有到无的过渡,作者往往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实现这种升华。在诗词中,诗人会设置单方的情境,只问不答或是自问自答,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绘画中,画家会用大片的留白使画面更为辽远。 其次,意境在简化中超越。简洁的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能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延伸。越是简单,想象的空间就越是广阔,与空白不同的是,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勾勒出一个简单的轮廓,具体的细节则需要由读者亲自咀嚼体会。 再次,意境在模糊中超越。似是而非的语言是抒情作品中更引人深思的闪光点。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采用模糊思维,以便对所表现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作深层的把握,于是客体在人类意识的映照下,呈现出朦胧混沌的境界,从而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空白、简洁、模糊的表面意象的驾驭下所产生的境界,而产生之后又超越了表面意象所表达的感情,体现了更深刻的含义。 其实意境的内涵经历了从古到今的一个漫长时段里的发展与被阐释。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意象的雏形,人们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语言以“象”来显示。齐梁时代的文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一词并强调了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直至今日,许多文学家仍用“兴象”来评论唐诗。在唐代或六朝时期,意境多称为境界、境,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 从中唐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到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后,意境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为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因此可以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唐朝是意境系统完善化的时代,唐诗更是依靠意境才能达到那么高的美学发展及艺术成就。因此,通过对唐诗的分析与谪赏,我们就可更深刻地体会到意境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对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规定,离开意境就无法对诗歌美学发展史上许多概念的产生、发展、深化、定型作出历史与逻辑的阐释,更无法捕捉住诗魂。可以说意境是理解古典诗歌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网上纽结,而反过来说对唐诗的赏析则能够追本溯源到意境的内涵。 唐诗追求的意境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说在实景之上要有一个虚空,但并非说不要情境,陷入死寂。在构成意境的“象”与“景”上,唐诗又追求情景俱足,恍如画境,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追求直觉和瞬间感悟,跳过语言与逻辑的栅栏,直摄物之本真状态。唐诗意境虽属“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一种虚象,但是作者创作时,却要尽量具体真切,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写心,都必须从直接审美观照出发,让景物在感兴中自相映发。 从唐诗中挖掘出的意境内涵只是漫长的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至高点。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究及深入的发掘。意境深在无穷美在宽泛,囊括了文学

文档评论(0)

tdmk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