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棉区棉花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初报.pdfVIP

辽河流域棉区棉花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初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3 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 辽河流域棉区棉花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初报 王子胜,金路路.徐敏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辽河综合试验站,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2008--2009年采用品种、苗龄、密度3因素试验对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可 行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棉区应用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可以有效延长棉花生育期7,--,10天, 霜前皮棉最高增产可达15%以上。 关键词:辽河流域棉区;棉花;育苗移栽 辽河流域棉区位于我国北部,作物生育期短,有效积温不足。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霜前花率低,单 位面积产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自2008年开始,引进中棉所研究配套成功的“棉 花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技术”,在辽宁省进行了棉花育苗移栽试验研究,目的是通过育苗移栽有效延长 棉花生育期,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过2008—2009年2年试验,该项技术在辽宁地区取得了初 步的成功。 l 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和(辽阳市)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2试验设计及方法 辽阳点进行的是品种(系)、苗龄、密度3因素比较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技术规范;朝阳点为大区展 示,为当地棉农增加对该技术的直观认识。 m 真叶和4片真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各处理分别设常规直播覆膜棉花为对照(表1)。6行区、6 行长,小区面积19.8In2。 裹1田闫试验设计 万株·hm-2 后灌水的方式。约1周后度过缓苗期,各处理成活率均超过90%. 3试验结果 3.1生长特点 根据对各处理的观察记录,各处理前期生育期提前较明显。霜前花率明显提高,第一果枝高度明 显降低。根据对根系的观察,发现移栽苗根系发育不同于直播苗,具体表现为主根不明显,须根发达, 移栽后出现主根弯折,或主根退化成瘤状物。根系发生的变化导致无法正常下扎,根系较浅又导致植 株后期倒伏,因此对棉花后期发育有一定影响。 3.2不同苗龄移栽比较分析 在只考虑苗龄因素的前提下,将各品种与密度处理取平均值,与直播对照比较。结果发现:移栽 苗的株高、子指和铃重降低,其它性状变化不大。从产量来说,以3片叶移栽产量最高,其霜前皮棉比 对照增产18.61%。4片叶移栽产量表现较对照稍低,其原因是苗期过长,出现了“小老苗”的现象,影 响了后期的发育(表1、表2)。 304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 农l不同苗龄移栽棉花生育性状 2片879.25.25 2 2826.9—3.23 3 1106.0—1.74 3 79.49 3片 990.6 18.61 1 2955.2 1.15 1 1172.4 4.17 1 84.49 4片828.8--0.77 4 2817.9—3.55 4 1081.1—3.96 4 76.66 CK 835.2 3 2921.4 2 1125.6 2 74.20 3.3不同品种(系)移栽苗比较分析 在只考虑品种(系)因素的前提下,将各苗龄、密度数据取平均值,分别与直播对照比较。结果发 现:移栽苗的霜前花率明显提高,第一果枝高度明显降低,表明生育期有所提前。株高、铃重和子指降 低较明显,其它性状各有起伏,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从产量来说,3个品种的霜前皮棉都表现增产,其 中辽4150增产12.58%,表现突出。但此仅代表在移栽条件下各参试品种(系)的表现,并不代表其 原有的种性(表3、表4)。 表3不同品种(系)棉花生育性状 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305 3.4同密度移栽棉比较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