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4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现状
吴夫安1,赵永民2.王义平2,韩东祥2。李秀峰2
(1.山东省棉花1-程部,济南250100;2.山东农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惠民251706)
摘要:棉花抗病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突出重视抗黄萎病育种,几十年来有较大进展,近年育出
一批耐病品种,生产上起到一定作用;并采取转基因技术,对提高育种抗黄萎病水平,能抗高强力制病
菌系的新苗头。
关键词:棉花;抗病育种;技术革新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技术水平,就现状评价,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突出表现在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
上,由于我国四川寻找到从感病品种德字棉中育成川52-128的枯萎病好抗源,及黄萎病耐病优良亲本,
广泛的育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黄萎病新品种,利用基因技术又开创了抗黄萎病育种新途径。
当前,以棉花黄萎病害(Verticilliumdahliae
Kleb)突出为重点,虽已育成耐病品种用于生产,但
病情仍然严峻,其严重性已遍及全国各产棉区,轻则减产一至二成,重则绝产改种其它作物。黄萎病
既是土传病害,又是种传病害(种子带菌一般0.026%)。棉花黄萎病害发生,是由美国随种子带菌远
距离传入我国之后,迅速漫延,逐年加重.遍及全国。黄萎病害历史沿革,美国,自1914年Carpentent
首先报导,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陆地棉田发现由黄萎菌(Verticilliumwilt)引起的萎蔫病害,至今
已从美国整个植棉带传布到理洲、澳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广泛传布到世界各个植棉国家和地区。我
在高密、安阳、保定、运城、泾阳等县漫延,逐年加重,遍及全国。据报导,寄主已有660余种,1987年
中国研究统计确认,寄主有16个科53种的184种作物和153种杂草,涉及面之广,患害十分惨重。
据测定,因病一般减轻铃重0.53%~o.88%,衣分降低4.10%~0.53%,线长下降2.9mm,轻病
存在常熟病棉田产量损失测算,I级病株损失23.64%,Ⅱ级病株损失48.38%,Ⅲ级病株损失
1,皮棉产量损失率增加0.91%;因此,当病指在0.11~67.9的自然病田中,病指7可作为黄萎病害
产量损失的临界病指数。
力相似的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顾本康等1988年又在常熟、南通发现落叶型菌系,表现为强致病性。
199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棉花黄枯萎病学术研讨会上,研究文献统计得知,T-9与我国的
VD8、JC4和VB为同一亲和群,仅江苏的徐州、南通、常熟三市,落叶成光秆的严重病田就达2666.7
公顷。
关于棉花黄萎病害的致病机理,现在简单的提一下,一是遭病后导管堵塞,二是病毒素致害,产生
对寄主有毒害的物质,有类萜、酚类、糖甙及其衍生物,水解酶(蛋白酶、酯酶)。
棉花黄萎病抗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自1931年Fahmy首次发表有关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
研究报告以来,虽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迄今对黄萎病抗性遗传方式,尚未得出十分明确的结论,争
论的焦点是:抗性是由单一基因控制,还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是显性还是隐性。
早在1963年Plank提出了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的概念,基本观点是:在寄主与病菌的相互间作
用方面,垂直抗性对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表现出不同抗性,即对某些小种能抵抗,而对另一些小种则
感染,在寄主与病菌之问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关系,这与基因对基因学说很相似。水平抗性对病菌的
所有生理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能抗所有的生理小种,寄主与病菌之间,没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从抗性的遗传而论,垂直抗性的遗传,通常是单基显性控制,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对某一生理小
种具有‘专化’反应,有免疫或高抗性,寄主品种的抗病力与病原小种致病力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水
105
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
平抗性的遗传,受多基因或少数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是非‘专化’抗病
性,对各个病原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大体接近于同一水平。
再从垂直抗性的作用论,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抗,可以把病菌局限在侵染点或高抗定殖的作用,
能在感病初期减少病菌数量;水平抗性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它的作用主要是阻止病菌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12S3室外排水工程建筑工程图集 .docx VIP
- 医院药品效期管理课件.pptx VIP
- 2025年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重点汇编.docx
- Part 1-2 Unit 3 Shopping 课件-中职高一英语(高教版基础模块1).pptx
- 公路工程高级工程师答辩题库大全(公路、桥梁、交通工程、隧道、材料、构造物、防护、试验、监理、预算).docx
- 人体测量部位及方法.pdf VIP
- GB 45673- 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11变更管理”专业解读与应用(雷泽佳编制-2025A0).pdf VIP
- 急性胰腺炎课件.ppt VIP
- 2025年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含默写版).pdf
- 庚辰本红楼梦(word文档).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