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和藏书.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读书与藏书(李幼蒸) 文章的题目,不免会引生误解,好象我是一位藏书家似的。我的万册左右藏书和前辈学者动辄数万册、一二十万册的规模相比,完全不值一提。中国历史上好书、藏书的文人雅士,不计其数。我曾于文革期间通过私人关系参观过天一阁,对古代读书人以毕生财力集书、传书的高尚志趣,非常欣赏。但那个时代已与吾辈毫无关系了。现时代中国的大读书家、大藏书家也所在多有,如郑振铎、顾颉刚等。实际上,前辈文人以数万册藏书毕生自随者,比比皆是。他们家学渊源,自幼读书、爱书、著书,精神志业皆在图书。我则自幼并无类似环境,年轻时甚至于并不知悉近世江浙书香门第子弟受学、治学之习俗。对我来说,那时还不是有无能力集书的问题,而是尚无何谓爱书、集书的观念。但是,其后,随着读书经验的增加,自然而然地,我就开始积存起书来了。现将一生因读书为学而存书的经历简述于下,以博电脑时代青年一哂。 ~中学时代 由于我自幼至长皆与“学校”格格不入,不知为何要来学校“学习”,亦不知正规读书为何事。如果生于古代,我也一定不会认真于科举。我和书结缘,既非由于学校,也非由于家庭,而是由于自己生活兴趣的自然发展。应当说,是渐渐增长的求知欲,刺激了我注意到知识的“来源”----“书籍”。学生时代,自小学至大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身边通过节省生活费购买的少量图书,应该属于当时最喜爱之列,包括外国漫画、影刊和翻译小说(1949年在上海)。高中以来,随z着判断和选择意识的增进,我的小书库,稍有可观,主要是俄国翻译小说和俄国文学批评之类。当时藏书的意识,固然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但也与习惯和想法有关。因为我自进入中学后逐年增加的读书兴趣,几乎全是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方式来满足的。想读书,就去图书馆。藏书和读书之间,尚无什么联系。 我在天津上燕达小学和北京上育英初中这两三年间,曾经有过一段“乱读书”的经历,也就是一段“雅俗共赏”的阶段。实际上,早在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新生小学学会读小说时起,我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二分法观念:雅与俗。这是一种可遍及一切生活趣味的心理倾向:在一切“爱好”中区分高与低。在杨将军巷巷口租借的武侠小人书,应入“俗类”,侠隐记等洋小说则属“雅类”。1949至1950年间在天津姨母家与表哥田少然共居一室时,却突然接触到大批言情和武侠小说,如《侠骨柔情》之类。(表哥据说后来任学校体育教员时因“犯错误”而生活潦倒,其实我还很想念那一年相居的日子)这可能是我那一年的主要读物,对我影响不小。我于1950-1951在育英住校读书期间,逢周末回珠市口惠中饭店召招待所前,有时会先去前门租书店租借这类小说,并将不宜带回家中的言情小说,在西河沿河边找个僻静处一口气读完还掉后才回家。那一两年可以和家人共享的小说中最喜爱者为《唐祝文周四杰传》和王度庐“言情武侠”系列。(那时我极迷恋王度庐之“晚清情调”,却对同时代名气更大的还珠楼主武侠书毫无兴趣。我想不是由于年龄关系而是由于趣味关系,后来我对五十年代以来港台商业社会的武侠小说也毫无兴趣)这些书大概是妹妹从同学家借来的。不知如何我竟自行购置了一套《四杰传》,可见我年少时已能“欣赏”唐伯虎和秋香“调情式”的情爱故事。尽管我仍明确将传统“才子佳人”式小说归入俗类,而这个俗类的故事竟不觉间一直为我喜爱,遂可成为我于70年代末初“文化解禁”时,突然不能自已地一遍一遍走进放映“三笑”的电影院里去的“少年情结”之根源。 ~1959-1977家居时期 自1959年从大学退学后,我才对搜集书籍有了积极意念。我当时从家中领到的20元月钱里,有5元算是零用钱。其中除去理发、洗澡的几角钱外,剩余的即用来购书。这种安排不过延续了一年左右就终止了,因为“三年灾害”很快到来,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完全改变了,那时不是买书的问题,而成了卖书的问题。不过,1959-1960这一年,应该算是我的购书史真正开始的一年。不仅因为这一年我开始买过比以前多得多的书,而且买书开始与读书“挂钩”了。此时的“读书”,也开始与以前的读书行为完全不同。如果以前,从小到大,我仅只是为enjoyment而泛读(虽然我的“课外阅读”时间一定超过课内时间,因为我经常在上课时看小说,直到高三都如此),从1959年起,读书的“脑筋”,自动地“换了一挡”:不仅从此以后是为研习而读书,而且是有了明确的“计划”;也就是,读书行为被纳入了自己制定的研习程序之内。这并不是说我那时有富裕的钱购书,我购书一直都是设法“从无变有”。那一年,正是我热中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之时。我的读书纳入了程序性阶段,就是说读什么、读多少、先后次序,自己都制定了计划。在一个月只有4元钱购书的年月,我能有什么“藏书”意识呢?但那时又为什么会去购书呢?既然北京图书馆的“书海”几百辈子都读不完!购书开始不是为了“喜爱”(喜爱的书只能存在图书馆,不可能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