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札记 关于题目 按照要求,需要写《少年维特的烦恼》这一本书的评论。 评论,应该处于一种全知视角。从歌德的经历,到“狂飙突进”的思潮影响,再到这本书形成的巨大影响、历来的口碑与我的评论。 然而我选择用另一种方法来评论。 在文学评论中,我不相信作者已死,也不相信读者的全能。我参考了许多资料,近乎一致的评论与评论方法令我不能再有突破。 我们都知道,少年维特的原型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女孩,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 而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这段历史引自资料书。 我相信,《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内心深处,一直想写给那个深深爱着的女子的信。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真实,如此动情。 在237年后的今天,我坐在书桌前,看这一本薄薄的书。或者说,我在看厚厚的一叠信,从一颗心寄给另一颗心,虽然从未抵达。 或许正是因为无法抵达,所以维特并不是在给绿蒂写信。他写给一个名叫威廉的朋友,这个威廉,或许也是歌德自己。自己给自己写信,这个完美的圆环,仿佛一个生命的轮回。而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地埋葬在年轻而敏感的心里。 书信体,是一种特殊的小说体材,卢梭在《新爱洛漪斯》中用这种体裁细细诉说一个男人勇敢的爱,一个女子婉转低回的隐忍和一个丈夫心胸宽旷的豁达,同时也夹杂了卢梭式的哲学沉思。有人说,歌德是模仿《新爱洛漪斯》的体裁,那时候卢梭的这本书正是当代的经典;不过我觉得,这不能算是模仿,只能说,卢梭的《新爱洛漪斯》给了歌德一个很好的启发。因为这两本书之所以采用书信体,原因是不同的。卢梭只是想要一个平台,不仅来剖白自己对爱情的态度,以展示自己在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上的种种想法;然而歌德的《少年维特中的烦恼》,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歌德对自己爱情的一首挽歌,因此才惨烈而凄美。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体裁的简单评论。 对于内容,我无法用评论两个字去写。在那个年代里,这本书触动的,绝不仅仅是少年男女们爱情的神经。在那场“狂飙突进”的思潮中,维特热爱着自然,热爱着有着自然美的绿蒂,渴望着爱情的自由,这种渴望而不能的痛苦,才是维特真正的“烦恼”所在吧。少年心性,正是最渴望自由的时候,然而那个禁锢思想的时代却拒绝这最正常、最为上帝所允许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无法释怀的少年男女,因为着无法得到的自由而选择死亡,把灵魂和肉体交还给这个无情的世界。 或许上帝创造出人类,就是让你看看这个世界能残忍到哪个地步。 然而时代已经过去了237年。“狂飙突进”已经成为历史名词,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也不会再造成令人恐慌的自杀。反倒是富士康,一连串夺取许多性命。 但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答案只能去文字中找。 一.这里有一封给你的信 在这个时代里,我极少收到信。 手机的短信收件箱满满地填了五百余条来不及删除,然而信箱除了每天照例订购的报纸以外就只有银行的账单和商场的广告。 短信胜在迅速,天南海北地发出去,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滴滴”地显示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 然而我却执着地喜爱一封手写的信。哪怕它诉说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然而在温润的稿纸上,或浓或淡的墨水留下涂抹或者由于的痕迹——我想告诉你我很好,我想告诉你我想你,然而想念你的我又怎么能过得很好? 翻开《少年维特的烦恼》,我慢慢地看下去——这不是一部小说,这是一封封信:诉说一个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怎样执着地热恋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女子。 第一次看书信体的小说,是《新爱洛漪斯》。一个家庭教师和一个女学生的爱情,看上去是最最俗套的西欧小说的套路。然而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封封有来有往的信。在信中,我是心怀隐秘的爱情和惶恐的朱丽,我是流浪天涯思念爱人的圣普乐:我徘徊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牵挂着一份漂泊不定的爱情,我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等待着心里爱着的那个人下一封来信 现在我看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与《新爱洛漪斯》不同,这是同一个人写的信。在这本书里,我只是维特,只能是维特。我喜欢乡下的花草和新鲜空气,尽力去爱每一个人,包括一个长工、一个花匠。有一个女孩,她手上拿

文档评论(0)

glcc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