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求职攻略(职学院20101215)
求 职 攻 略;(1)经济全面复苏,岗位需求回升。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渐回暖,全国企业岗位需求量逐渐出现攀升势头。
(2)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201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50余万人,为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比2010年增加20万人,加上2010年三成的未就业毕业生,雪球将会越滚越大,将会有8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就业。;2006—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览表;履帮痰壁雨李吕茎嫁纂勉商龚喧授量击吏周级禹踌啼顾继耀帕惕驮擒开栈求职攻略(职学求职攻略(职学;大
学
生
就
业
高
峰
还
将
持
续;师范类专场招聘会(2010.12.11);(3)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相脱节,会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政策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但政策效应充分发挥还有待时日,如:减负稳岗优惠政策并未完全到位,企业招录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某些地区接收非生源地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仍存在落户限制;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毕业生数量偏少;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担任助理收效不显;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5)期望与现实差距拉大。
目前,毕业生危机意识明显增强,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但是依然存在就业单位东部热、中西部地区冷,事业单位热、企业单位冷的现象。另外,在教育系统就业的层次从高中向初中、幼儿园下移,实际就业岗位与理想期望之间差距正在拉大。
;长期形势
我国的人口继续增长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
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化
技术型劳动力与高端人才的缺乏
短期走势
公务员招录人数减少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瘁乾靛霖拜巷币米偷仟蜗进绎亨妈蝴瘩刺落擂增尔专公谨诉眨哲睫航麻捣求职攻略(职学求职攻略(职学;浙江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也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用工数量迅猛增加。
2011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5.7万人,增幅为2.8%,增幅明显下降,但比2010年增加0.7万人。加上外省高校浙江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浙江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在浙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目还要多。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保持供需平衡。
教师门槛“水涨船高”。近年来我省招录新教师普遍采用统一考试制度,编制紧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各地教育局统一招考设置严格条件,一般规定本地师范类生源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报名考试,还有很多附加“省优”、学生干部、党员等条件。如杭州教育局限定杭州市区以外的生源报考教师岗位综合成绩要达到前25%以内。
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强调工作经验。再就业人员、往届未就业大学生、跳槽人员与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起竞争有限的岗位。此外还出现了本科生争高职生甚至中职生岗位的现象。每年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甚至出现了非常惊人的考录比。
; 年份 类别; 年份
类别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2008-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览表;就业单位性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2008-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览表;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性质;职教学院2011届毕业生人数一览表;三、就业政策;;(三)国家和浙江省最近出台的就业政策; 3.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一,鼓励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
第二,鼓励困难企业更多保留高校毕业生。
第三,鼓励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
4.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一,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第二,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
第三,创业服务。
第四,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6.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8.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教育部七措施促毕业生就业
教育系统迅速行动,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
为毕业生,为受经济形势影响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
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