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儒合一的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07[1][1].11019).docVIP

禅儒合一的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07[1][1].11019).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怡神即资观物 佛理原堪儒理通 ——“禅、儒相融”的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精神 赵晓峰 潘莹 张慧 [内容提要]清代推行以儒为本而统领释道等各家的文化体系,佛教在清代宗教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本文探析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儒相融的文化旨趣,指出了“易”是清代“禅、儒汇通”的艺术精神的深层纽带,并剖析了“禅、儒、易”合一的艺术精神对道家思想的涵融和超越。 [ABSTRACT] The Qing Dynasty carries out fundamentally take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as basic and so on Buddhist, Taoism for the auxiliary cultural system, Buddhism has the cor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religion system, and becomes the Confucianist culture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n the Qing Dynasty’s royal garden the Zen and the Confucian melt, points out that book of changes is the in-depth link of Qing Dynasty’s art spirit about the Union of the Zen and the Confucian, and analyzes the artistic spirit to Taoism thought containing and surmounting. [关 键 词]禅 儒 清代皇家园林 艺术精神 [KEYWORDS] Zen;Confucian; Qing Dynasty’s royal garden;Artistic spirit 宋代以后,以“儒”为本,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政治方略成为统治者的共识,清朝亦然。如清雍正九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并增置香田》谕旨强调指出: 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皆主与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在三教合一的整体文化格局中,禅佛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补充,形成了清代禅儒相融的文化气质和艺术精神。以下从皇家园林之视阈做一管窥。 1.“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殊途同归的园林旨趣 早在东晋时期,名士孙绰就曾提出会通儒释的文化观: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概内外名之耳。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或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尤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屯。应世轨物,盖料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此后,释儒殊途同归几乎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清代统治者们亦赞同这样的观念,并鲜明地表现于园林现象中。 康熙帝就时常临幸南苑诸寺,并深有儒释于“治”理相通的感悟。他在《德寿寺》一诗中说: 持身崇孝理,清净契真如。岁久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德寿寺与元灵宫、永慕寺等建筑均在南苑内,康熙在这种园林与寺庙合一的环境中悟到了儒之“孝”理与释之“真如”相契合的妙境。他在另一首《法海寺瞻皇考御书“敬佛”二字》一诗中亦盛赞了乃父顺治“释儒并重”的教化方式: 重来瞻御笔,怀感动心神。丕烈迈前代,鸿休迈后人。兴文盛礼乐,偃武息兵民。法则光华远,千年照佛轮。 乾隆帝对儒释关系亦作如是观,他在《溥仁寺瞻礼》中云: “渡河策马谒花宫,耸倚峰青垣缭红。两字溥仁含覆遍,千秋圣日照临中。谁云佛教异儒教,试看不同有大同。讵止山庄孳万户,九州恩泽被无穷。” 在另一首《普佑寺》诗中亦云: “竺馆招提谁所筑,面势真佳幽趣足。临水背山纳万景,茏葱入望饶古木。飞来不数峰号鹫,初到宛如苑称鹿。抖擞尘衣一礼拜。其高丈六复丈六。幽室三间少憩诸,小派大派纷吾目。何当长复此习静,儒书释典随意读。” 乾隆在《正定行宫叠旧作韵》一诗中干脆认为“勤于民政”就是修禅:“……弹指视来去,无心问业缘。听经鸽双下,觅宿鸟相怜。此际怀何托,勤民即契禅。”在《吴山十六景》中写道:“枕流漱石可娱志,墨名儒行何拘形”,充分显示了他汇通儒释、超然自在的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文化认同,在皇家园林中,“儒”与“禅”的交融已达到高度理性自觉的层次。如对于“圆明园”的命名寓意,雍正解释为: 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这里,“圆而入神”是

文档评论(0)

gjhn4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