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doc
试论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永春纸织画是中国的四大家织之一,但由于历史、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不断得到重视,永春纸织画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始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创新。本文通过对永春纸织画传承与发展的分析,讨论其当代出路。
关键词:永春纸织画;传承;发展
永春纸织画是当地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人们的青睐。然而在关注其发展获得赞许的同时也有让我们为之担心的一面,如流传技艺、扩大规模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两方面进行探究。
(一)永春纸织画的兴起与发展
永春有着“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由于“永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隶属泉州的内陆丘陵地带,因此景物长年笼罩在烟雨迷蒙中,”纸织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并得以健康发展。[1]永春的竹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永春纸织画就是受当地享有盛誉的漆篮和竹席编织方法的启发,将其移至纸中,同时它是古民众经过长期实践而出现和形成的,是代代艺人不断充实、逐渐完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工艺品。
《永春县志》里记载:“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1]相传初唐随陈后主之子敬台来永春的宫廷画师受当地民众竹编技术的启发,使纸织画得到萌发。至盛唐开始已趋于成熟。[2]历代有不少诗词佳句称赞或记载永春纸织画,如《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价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1]就对纸织画的制作过程做了说明;“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据说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清人杨复吉《梦兰琐笔》中曾有“闽中永春州织画”的记述等。[1]“自清末开始,纸织画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也就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永春纸织画形成了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术。据史料记载,“康熙 、乾隆皇帝都十分喜爱纸织画,故宫博物院至今还珍藏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 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1]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使永春纸织画重获生机,其中老艺人黄永源便是其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山村夜明珠》、《百花齐放》在北京举办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得奖励,并在香港开设黄芳亭,将纸织画的技艺传入香港,使其远销南洋各地。”[3]但是永春纸织画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特殊工艺、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并没有获得很大的飞跃,至今仍沿袭着传统家庭式作坊。
(二)永春纸织画的艺术特色
一千多年的发展,无数代艺人的努力钻研,永春纸织画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和近代纸织画著名艺人黄永源分别对纸织画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其中陈肇仁在他的《纸织白鹤幛诗》中写道:“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红入横……。”[5]而黄永源在其《纸织画旨趣》中总结了纸织画特色“二性”,即色彩淡雅性和朦胧隐约性[1]。在题材上:传统永春纸织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福禄星寿》《皆大欢喜》《白鹤朝天》《八仙过海》等从人物故事到花鸟、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订货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3]在色彩上本来是很鲜艳的但是经过裁和织,加上一条条的白纸丝盖上去,色彩就变的朦胧含蓄,整个画面就形成清幽淡雅的艺术效果,也提高了其格调。也就是“似有似无”的画面效果,近看,经纬交织,看到了一点一点的小正方形色彩,它的表面并不光滑,具有“浅浮雕”般的立体感,远看可体会到整个画面的意境,为画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宋代米芾的“米点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1]在造型上与中国画相近,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疏密有致的线条和酣畅淋漓的笔墨中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对美的追求,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4]以点、线、面的形式使其具有形神兼备的韵味。在“剪裁上一般用一种特制的小刀将质地为宣纸的中国画按一定规格裁成一条条纤细的纸条,其宽不到两毫米,头尾不断,保持一致,此为经线。另外,再取洁白的宣纸,裁成大小和经线一样的纸丝做纬线,在编织上用特制的织纸机双梭交穿,轻轻细织,这就让它产生一点点的小正方形,”使其具有整齐、隐约的艺术特色,以达到上述所说的色彩淡雅性和朦胧隐约性的艺术特色。[3]
(三)永春纸织画的传承
经考证笔者认为传统永春纸织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奠定特色期、确立地位期还有改革创新期。首先是奠定特色期由于经历了很长的一段“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观念,[3]因此它的技法如其画面一样让人对其产生好奇心。但是这个时期的纸织画已经形成其基本的艺术特色。其次是确立地位期,到了上世纪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