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
“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 ——从唐肃宗的“乾元重宝”史实说起 一、回顾“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 “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根据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ThomasGresham)的名字命名的。他发现市场上一些由于长期流通而磨损,导致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贵金属货币在流通,而“足金”的货币则被收藏,或熔化成金属块,甚至转运出口到国外去。过了300年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撰写他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时,把这种“劣币驱逐良币”(Badmoneydrivesgoodmoneyoutofcirculation)的现象确认为经济学上的一条定律,并根据格雷欣的名字命名为“格雷欣定律”(Gresham’sLaw)。这种现象上升为一条定律,就是由此而起。 二、唐肃宗的“乾元重宝” 唐肃宗铸造“乾元重宝”的背景,与历史上一切政府意图搞通货膨胀瞒天过海解决财政困难的背景如出一辙。且说唐玄宗后期,由于生活奢侈,后来又爆发了安禄山的叛乱,导致军费开支浩大。他死后,唐肃宗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第五琦(“第五”是一个复姓)的建议下,通过铸造大钱来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其年号“乾元”而史称“乾元重宝”。这是历史上最早称“重宝”的钱,顾名思议就是重量特别大的货币,但其实在兑换比率上是不足称的,开启了后人不断以铸造“重宝”来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恶例。 “乾元重宝”重5.97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然而开元通宝重3.98克,按理说重量的对比是合理的兑换比率,一文“乾元重宝”应该只值大约1.5文开元通宝,官方却竟然规定值10文,无怪乎唐肃宗的诏书公然声称:“冀实三官元资,用收十倍之利”。唐肃宗铸造“乾元重宝”获利甚丰后,食髓知味,才刚过一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进一步把重量增至11.94克,但即使是如此之重,也不过是开元通宝的三倍左右,却当开元钱五十,可谓变本加厉。 据正史的记载,如此疯狂地发行虽重而仍不足称的大钱,直接引起的后果有三:其一自然是通货膨胀:“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其二是上行下效,民间出现了严重的盗铸情况:“长安城中,竞为盗铸”,甚至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了去铸造这名不符实、因而利润奇高的重宝。其三是最重要的,出现了所谓实钱和虚钱的双重价格。也就是说,如果以足称的开元通宝(良币)支付,价格较低(实钱);如果以不足称的乾元重宝支付,价格较高(虚钱)。由此产生了两种物价:“缘人厌钱价不定,人间抬加价钱为虚钱。” 从史书之记载可见,当时虽然确实是经由民间盗铸而使流通领域内涌现了大量的“劣币”(乾元重宝及其盗铸钱),但“良币”(开元通宝)并没有因此而真的被排挤驱逐以至消失,而是通过“双轨价格”的出现而使二者得以共存。事实上,虽然官府最初的时候致力于打击民间盗铸,但最后也迫于经济规律的强大压力,一方面降低了“乾元重宝”兑换开元通宝时过分高估的价格(宣布重轮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另一方面认可了双重物价并存的合法地位。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私铸币(劣币)泛滥的现象,民间交易中其实早就存在着虚、实钱的问题。但好钱(良币)加抬,在其他时期,从来没有得到过官方认可。唐朝的好钱抬价却得到官府认同,合法化了——唐肃宗“上元元年六月七日诏:‘其重轮五十价钱,宜减作三十文行用;其开元旧钱,宜一钱十支行用;乾元当十钱,宜依前行用’……至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应典贴庄宅、店铺、田地、碾等,先为实钱典贴者,令还以实钱价;先以虚钱典贴者,令以虚钱赎。其余交关,并依前用当十钱。’由是钱有虚实之称。”由此,诏文认可了民间业已存在的虚钱交易,允许同时存在虚钱买卖和实钱买卖两种交易方式。这说明虚钱交易在上元年间因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而得以合法化。 三、经济学中的神话 “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在逻辑上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它只考虑到支付货币一方(买方)的精明(劣币付出去,良币收起来),却完全忽视了收取货币一方(卖方)也不是笨蛋(劣币不肯收,除非加价;良币乐于收,甚至愿意减价)。除非信息不对称能长期地存在,而且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最多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可不仅仅是针对出售的产品,即使是对货币的识别能力也往往是如此。否则不要说劣币,假币岂不早就大行其道,把真币都淘汰出局了?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用于形容一切劣质品淘汰了优质品的情形。有些人更把这个定律与“柠檬市场”理论扯到一起,说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劣质的二手车把优质的二手车淘汰出局也是这个定律的明证。姑且不论柠檬市场理论在逻辑上与“劣币驱逐良币”完全不同(柠檬市场上的买方虽然所知少于卖方,但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