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两次出走的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浒传》里有很多情节是我一直看不太明白的,中国古典小说好像都有所谓“千里伏线”的叙述手法,比如红楼梦什么的,一些看似平常细小的情节,如果联系前后章节或从整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也许蕴涵着比较深层的含义。《水浒传》里就有这种情况。       在一百单八将里,我感觉最神秘的要数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他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还因为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捉摸不透。除去法力第一不说,他还占着两个“一”,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唯一一个中途出走“躲猫猫”的人,也是第一个和宋江说再见拜拜的人,单就这两个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讨论一番。   先说他的第一次出走。事发时间是在宋江刚上梁山不久。晁盖把宋太公一家接上山和宋江团聚,公孙胜想到老母在家无人奉养,要求暂别三五个月回蓟州家中探望老母。结果一去不归音讯全无。宋江派戴宗去找了一圈连人影也没见。后来为了高唐州的事终于把公孙胜找到,原来是在罗真人那里学道,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公孙胜请了回来。公孙胜的这次长时间不归是很蹊跷的。表面看是两个原因:在家奉养老母;师父罗真人不肯放行。然而果真如此吗?先看公孙胜下山时的情形。公孙胜下山时宣称回家探视安顿老母。公孙胜敢劫生辰纲就说明不是一个恋家顾眷的人,而且公孙胜的老母“家中有田产山庄”,家境富庶衣食无忧,身边怎能无人服侍?再者说,公孙胜冒杀头的危险去劫生辰纲,此一行定然生死未卜,他当然清楚这一点,出门前不可能不把老母先安顿好,这会儿有必要再去安顿一回吗?   就算是担心老母牵挂非要回去探视,这也符合人之常情,宋江不是说了吗:“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纵观一百单八将,除了那些孑然一身的,那些早早晚晚上山的包括宋江自己的家眷,能带上山的都带上来了,一者得以团聚,二者免遭官府搜捕。结果对于宋江这句好心好意的关怀,公孙胜是怎么回话的呢:“老母平生只爱清幽,吃不得惊唬,因此不敢取来。。。。”问题就出在这句回话上。大家想想这符合为人处世的常识吗?还没去呢,就这么确定老母铁定不愿来?即便是母亲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也大可不必当面驳人好意,等探母回来之后再婉转的解释一下不行吗?说什么“吃不得惊唬,不敢。。。”好像这是什么虎穴狼窝,言外之意不是同类无法凑在一起,这话可有点不中听,估计宋江当时的表情不会好看。公孙胜的回话这么违反常理,只能有两个原因,要么他不懂人情世故,要么他在故意掩饰什么。公孙胜是何等人物,不可能不通人情世故,那么他在掩饰什么呢?只能是他下山的真实目的,安顿老母是个借口,他主要是为了能够离开梁山,而且不打算再回来了。   公孙胜为什么想离开梁山呢?原因很可能就是宋江的上山。宋江上山,对梁山各派人物的处境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谓各派,一是晁盖派特别是晁盖本人,二是晁盖之前上山的,三就是宋江派。这些人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当然此时变化还不明显)。可能一般的头领还暂时意识不到该怎么站队的问题,公孙胜绝对有这个敏锐度。他肯定已经意识到了宋江和晁盖是完全不同路线的人。为什么他能这么快就意识到?因为宋江在与公孙胜的短短接触中把那份不同主张无意中完全表现出来了,当然不只是对公孙胜,而是公孙胜当时都在场。书中的描写就有两处。第三十六回,宋江被两个公人解往江州路上被晁盖接上山,晁盖等人要宋江留下,宋江“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其中有这么一句“(若上梁山)就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虽生何益?”只听这一句就知道宋江和晁盖完全两路人,如此“信仰表白”,在场的公孙胜肯定闻出了味道(当然闻出味的绝不只有他一人)。   第四十一回,宋江被从江州法场救下刚一到梁山,众人摆酒庆贺,席间宋江提起晁盖等人在水泊抗击官兵的事(济州团练使黄安前番来征剿结果全军覆没本人被捉),说当时自己听说后“惊恐不已,不想今天轮到自己身上(闹江州)”心理上对对抗官兵的行为始终是难以接受的。晁盖说黄安已死,宋江在那里“嗟叹不已”,所谓嗟叹,应该有遗憾、惋惜、难过的意思吧,一个来剿杀不成兵败被俘的军官有什么值得嗟叹的?这明显是宋江“物伤其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已经彻底在本质上与官府决裂,比如林冲,会去同情黄安吗?宋江的这一真情流露,肯定逃不出公孙胜的法眼。这两件事足够证明宋江的心从未倒向官府的对立面。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就该看得差不多了,但是有所行动并且马上行动的只有公孙胜。 公孙胜为什么这么着急离开呢?公孙胜算是晁盖派的人,但是从交情上看比不上吴用。晁盖无论是能力还是人气都差宋江太多,宋江功高盖主更兼路线主张不同,那么晁宋二人的走向对立或晁盖的最终让位都是迟早的事,无论是闹翻还是让位,对立的过程总是要有的。是辅助晁盖还是倒向宋江,届时必须要做出选择,公孙胜看的很明白(还有吴用)。从整部书来看公孙胜是不赞成招安的,而且很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所以他

文档评论(0)

ogdy6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