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静默之素琴――「道」的化身.doc
静默之素琴――「道」的化身
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表征,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把音乐的乐字写为“?贰保?这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征,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就已经使用了琴、瑟之类的弦乐器,而从古代音乐的发展状况来看,最早出现的乐器应为发出不和谐音响的“打击类”与“吹奏类”乐器,但在文字中偏偏用弦乐器来代表“?贰保?而不用其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弦乐器”的表现力更强,最能够反映当时音乐的水平。
随着万物有灵之观念的产生,部落首领及各种图腾逐渐被神话而演化为本部落民族的保护神并赋予各种神职,于是祖先崇拜与图腾信仰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为本部落特有的祭祀仪式,这些祭祀活动与艺术曾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于是三皇五帝以及诸神也就理应被认为是发明乐器和创造音乐的音乐家。关于琴的起源,现在留存着这样几种传说:(一)伏羲造琴说。“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二)炎帝造琴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三)神农作琴说。“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四)黄帝改琴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五)其他也留存尧、舜创造琴瑟之说。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很早就产生了琴,这一点确是无可怀疑的。本文就素琴之本身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进行探究,从琴之底蕴中求知、求识,以正琴之观、韵之指。
第一节琴中有日月
远古时期,鬼神文化被认作为传统文化的灵魂,不管历史怎样曲折,鬼神文化始终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始终与人类共存亡。《周易#8226;文言传》说:“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鬼神文化一项是我国传统文化之重要命题,那么作为众器之首,被誉为国琴的古琴,其产生当然被赋予神灵之感。
传说当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见一凤一凰栖于梧桐树上。凤凰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羲皇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意制成乐器。于是他命人将梧桐截成三段,扣上段,其音太清;扣下段,其音太浊,为中段清浊相济。伏羲便将梧桐中段浸于水中,历七十二昼夜,才将桐木取出,亲手斫制得琴。
“与日月合其明”,这里的“日月”是指历法以及由历法揭示出的周期律,也就是说当时人们普遍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即万事万物都受着周期律的制约。于是羲皇手制之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上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后宽四寸,前宽八寸,下应四时八节之树;然后按阴阳两仪定下高度。阴阳五行说到了汉代已是非常流行的思想架构,视阴阳五行为“天道”,认为人之政教皆要谙此“天道”即天人相应,那么乐器自然也将被作此比附。《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其音角……盛德在木。孟夏之月,……其音徵……盛德在火。中央土……其音?m。孟秋之月,……其音商,……盛德在金。孟冬之月,…其音羽…盛德在水。因此五音配上五行,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置宫、商、角、徵、羽、五音。徽位中有十二个代表十二月份的变衍,而中间的大徽(七徽)则象征闰月,琴身模仿凤形式人形,头、额、肩、腰、足、俱全。除此,在桓谭《新论?琴道》的记载中尤其强调琴乃有“通神明,合天人”之作用,原文这样叙述:“昔神农继伏羲王天下,梧桐作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琴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宽六分,象六律。”
可见,“合和次序”之观念根深于国人心中,《周易》的开篇门户《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与《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都说明了合和宽厚精神,琴自产生便深谙于此,突出地表现着古人的认识观与世界观。
第二节琴中有天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62年,卫国工匠在楚丘建城时,唱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说明当时人们就已经懂得制造乐器之选材的必要性了,确定?壑魄偕?的理想木材为梓木与桐木。几千年来,琴、筝等乐器的制作一直都沿用这个经验。
琴面圆浑象征天,以数阳的桐木制成,琴底方正象征地,以数阴的梓木制成,而梓木、桐木是阴阳交融有灵气的组合体,暗合琴阴阳二气循环;琴材按琴体阴阳图配置,使之各得其位,?其理性,阴阳得其所用。除此之外,琴材还有通天应地之说,《广博物志》记述“列子曾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星经》卷下:“霹雳五星在云雨北,主天威击擘万物。”后有汉末蔡邕用烧焦的木料做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r还在使用,并出现了绝好的仿制品。人们如此迷恋于霹雳木,与古星“霹雳”之瓜葛可见一斑。再看琴身,龙池、凤沼、岳山、雁足……具足天地万物之灵物,琴身通灵遍体照应着华夏千年的阴阳合配论,由此琴也便成了有生命之物体了。
第三节琴中有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