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素园与果戈理的《外套》.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韦素园与果戈理的《外套》.doc

韦素园与果戈理的《外套》   向年近九旬的教育家靳邦杰先生借阅的《韦素园选集》,放在手边很长时间了,一直未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实在愧疚。直到最近才下决心排除其它干扰,仔细拜读了这位前辈存世的文集。   韦素园是鲁迅先生1926年发起并创建的文学社团“未名社”的6名成员之一。其余几人为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和家父曹靖华。韦素园生于1902年6月18日,殁于1932年8月1日,只在世上生活了30年,令人哀惋。正如鲁迅先生为他手书的碑文中说:“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他病故时,鲁迅先生在上海,而家父曹靖华远在列宁格勒。1932年5月18日,他自感不久人世,作为遗书写给时在北平的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信中表露自己对文学、对师友的真挚感情:“鲁迅先生与靖华,是我所极敬重的先生和朋友。竹年(李何林)、野秋(王冶秋)、池萍(赵赤萍),我都怀念着……”我们捧读,心情怎么也难以平静……   韦素园在家父心目中始终占有特殊位置。他们不仅是“未名社”的同事,还是同窗共读、患难与共的至交。1920年他们一同经安徽进步人士推荐,去第三国际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上海渔阳里“外国语学社”学习,并于次年与任弼时、刘少奇、蒋光慈等同批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那里得到瞿秋白帮助与鼓舞,决心学好俄语,把苏联这座“宝山”的宝贝(进步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他们从少得可怜的“津贴”中挤出来的钱,几乎全用在买书上了。1922年他们回国后,又一起在北大俄语系旁听,以求进一步提高俄语水平,并尝试翻译苏俄文学作品,如家父翻译的契诃夫的剧本《蠢货》,韦素园翻译的梭罗古勃的诗集《蛇睛集》等。他们还一同选修了鲁迅先生的课。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他们也常一起去拜访与请教。家父译的《蠢货》就是在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上发表的。鲁迅与瞿秋白的指导与鼓励,使他们更坚定了人生的理想与信念。1925年大革命前夕,他们又同受李大钊派遣,去开封国民第二军担任苏军顾问团翻译。到开封后,他们分在两地,但彼此仍有联系。家父因协助王希礼(瓦希里耶夫)翻译《阿Q正传》,就翻译中的疑难写信向鲁迅先生请教,并由此开始与鲁迅先生通信与交往。数月后,韦素园所在部队的顾问团撤消,他先期回到北平。1926年夏天,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一起拜访鲁迅先生,谈及一般书店不肯出版青年译作,鲁迅建议由他牵头成立一个出版社,这便是后来的“未名社”。韦素园将这消息写信给正随军开赴保定的家父,家父立即于战马倥偬中,写信报名参加。“未名社”成立后,社址就设在韦素园的住处:沙滩北大红楼对面新开路五号的一间破旧的小南屋。鲁迅先生在北大上完课,常来这里商谈出版事宜,不时给予指点。在鲁迅大力扶掖下,“未名社”很快发展起来,“切实劳作,不尚叫嚣”,踏踏实实做了不少工作,成为当时鲁迅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有积极影响的进步文学团体。这与鲁迅先生称之为“其中骨干”的韦素园兢兢业业的刻苦精神分不开。特别是1927年鲁迅在段祺瑞执政府和帮闲文人的迫害下了去厦门、广州,家父在北伐失败后,被迫再赴苏联,“未名社”其它人继续攻读未成学业,韦素园“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地轮着他守寨”的情况下,他一心忙于《莽原》《未名》半月刊及丛书《未名新作》的编辑、校订、出版等琐细事务。只在深夜才挤时间从事自己的译著。   鲁迅先生在《忆韦素园君》中,回忆他最初在“破寨里”看见韦素园的情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当年韦素园和家父在莫斯科求学时,家父热衷于契诃夫的戏剧,所以他最初的译著,主要是契诃夫的剧本,而韦素园除钟情俄国诗歌之外,还热衷于果戈理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那“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中,就有不少是他在莫斯科旧书店里“淘”来的果戈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他确如鲁迅先生所说 “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本来他可以有更多译著,然而,他的译著除了梭罗古勃的《蛇睛集》及蒲宁、玛伊珂夫的短诗,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及散文之外,最主要的只有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外套》了。“未名社”经他的手编辑出版的译著就有二十余种,而韦素园的译著只是《外套》和薄薄的短诗集《黄花集》。这《外套》,是1926年他用整整一年的时光,尽心尽力地忙完繁琐的“未名社”社务之后,深夜独坐在“破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的。   他就是这样任劳任怨地“守寨”,“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由于穷困与过度操劳,他的病愈加严重。1926年底的一天,他在灯下赶写一篇介绍果戈理的文章,第二天便吐血盈盆。肺结核当年被视为绝症,医生讲他的病已无法痊愈了。1927年初,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等将他送往西山福寿岭疗养。他虽离开心爱的岗位,仍时时惦念着“未名社”,惦念着他钟爱的文学事业。病中还写信向鲁迅请教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