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贩卖希
贩卖希望
“希望”也许不是一种投资策略,却似乎是我们的本性。身为投资人,或许该反省:为了“我们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付出的高昂管理费是否合理。
许多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的主动型投资经理人,无法成功地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报酬;然而,市场上不乏投资人,仍然愿意在投资管理的项目上支付高昂的费用。本文将探讨,是什么原因促使投资人坚持这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造成了“只要投资人愿意埋单,绩效平凡的主动型基金经理人也当仁不让地持续收取高昂管理费用”的现象。
投资管理者总是喜欢告诫客户:“依附希望,不是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但具有讽刺的是,贩卖希望却成为投资经理人的销售策略。投资人应该三思,想清楚他们究竟愿意折损多少资金来购买“希望”。
“希望”的统计学
投资的目的是从风险资本中赚取收益,但多数投资人总是不切实际地期待不合理的超高报酬,抱着错误的统计学概念参与如博彩游戏的投资活动。不出所料的,大部分投资人总是在付出高额费用,买进投资顾问大力推荐的飙涨基金之后,却换来令人失望的报酬率,投资人为此感到困惑不已。我们就以下述的简单例子,说明一般投资人筛选投资经理人的统计哲学。试想有一百只猴子玩掷硬币游戏,每当有一只猴子掷出人头面时,即可获得一根香蕉。经过十回合后,会有一只猴子掷出九次人头面,获得九根香蕉。于是,这只猴子开始经营顾问事业,建议其他猴子如何掷硬币赚香蕉,并向它们收取一堆香蕉当作顾问费。
最近的一篇学术论文“为什么人们愿意购买完全无用的预测”,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家Powdthavee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授Riyanto共同研究发现,居然有很多人乐意付费给“专家”,来预测类似掷硬币或转轮盘游戏般的随机事件,尤其是当这位“专家”瞎蒙到几次掷硬币的结果时,就会有更多人付费购买他下一次的预测。当然这些“专家”的预测,如同庙口的乩童占卜出的下期彩券号码般,不具任何实质价值。
即使基金经理人投资一再令人失望,为何投资人却执迷不悟地追寻下一位明星经理人,并乐意预支高昂的费用?只要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持续存在,基金公司当然会持续贩卖如“预测掷硬币”般无用的服务。如果基金公司可以透过渲染的诱人广告,兜售一夜致富的梦想,换汤不换药的把绩效普通的投资产品,美其名为对冲基金,并因此提高其管理费用,他们理所当然地乐于坐享其成。
“希望”的经济学
研究显示,基金经理人的平均绩效其实不如预期,即使是近期绩效最佳的基金,后势绩效通常也差强人意。为什么投资人还是坚持为看似毫无价值的投资管理技能买单?也许,投资人对基金经理人的绩效并非真的感兴趣。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的金融市场提到:投资人可能只对自己的投资信念,是否能获得他人的认同感到兴趣。当投资人听到“专家”与自己对于不可预料事物持有相同观点时,他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以为透过专家加持就可以降低投资行为中与生俱有的随机性。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投资管理都是以创造良好投资绩效为目的。许多经理人和投资顾问的最大价值,是来自于阻止客户做出不当的财务决定;例如:过于集中的投资组合、太频繁的交易,或是在情绪不佳时做出投资决定。Barber和Odean在2000年的《财经》杂志中的报导指出:积极的自我主导型投资人,其每年绩效平均低于市场表现6.5%,因为这些投资人对于自己的选股和市场进出能力过于自负,造成他们持有太集中的部位,且交易频率过高。
相对于主动型基金与自我主导投资,虽然廉价的宽基指数基金可以提供投资人更好的报酬率;但可悲的是,投资人对于以透明简单的投资组合取得合理的投资报酬,却是毫无兴趣。投资经理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一个巨大报酬的“梦想”,包装在主动投资产品中一并卖给客户,却难以向客户说明Bogle和Malkiel的股价随机漫步理论,并推荐投资人购买指数基金。虽然一般主动基金的投资报酬率落后指数基金约1.5% ,但相较于投资人自我主导投资的绩效却是卓越的;就某程度而言,主动基金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对那些乐观,且不愿相信任何与其意见相左的狂热投资分子而言,唯有能言善辩的销售技巧、投资策略神秘且收费高昂的对冲基金,才能令这群自负的投机者信服,并愿意将投资控制权交给基金管理人处置,而避免走向自我财富的毁灭。
结论
“希望”也许不是一种投资策略,却似乎是我们的本性。身为投资人,我们常会分析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是否合理,或许我们也该反省为了“我们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付出的高昂管理费是否合理——我们愿意付多大的成本给所谓的“大师”来告诉我们甜蜜的谎言,让我们相信市场的随机性是可以被预测?实际上,我们完全明白掷硬币的结果,并不会受到庙口乩童的符咒所影响,但我们还是觉得有了“大师”的加持,就可以心安理得、高枕无忧;必然的,这位“大师”的收费愈昂贵,他的指点才愈显价值。
“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