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论文.doc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论文 .. 一、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 教材例句补例: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 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3、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补充: 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 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例如: 1、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晋书·姚弋仲载记) 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北史·陈奇传) 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世说新语·言语) 5、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杜甫《醉酒歌》) 第三人称 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其”=名词+之 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 (一) 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例如: 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第一个“之”指对方,第二个“之”指自己。 2、[滕世子]谓冉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恐其不能……”等于说“恐怕我之不能……” (二)有时“其”不是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例如: 1、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其人”指“这个人”或者“那个人”; 2、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而齐有其地矣。——“有其地”指(已经)“拥有那样多的土地)了。 (三)在上古时期,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例如: 1、 鲁卫谏曰:“齐其疾我矣!”——鲁、卫本是两个国家,但这里仍说“我”而不像后代那样说成“我等”,更不会说成“我们”。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说“用一句话概括它们”。 (四)“吾侪”、“吾属”、“若属”、“尔等”等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称代词复数,而是含有贬义的说法。例如: 1、吾侪何知焉? 2、 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是范增叫项庄进去杀了刘邦,并且强调,我这是为你考虑,如果你今天不杀他,将来你们这帮人必定被刘邦俘虏(若属皆且为所虏),言下之意是我没事,不会当俘虏的,你们这帮人才会。明显含有轻视对方的意味。 (五)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谦称如:寡人、不谷、臣、小人、老妇、仆、愚…… 尊称如: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 (六)称对方的“字”表示尊敬,自称其名也表谦逊。——读书时要注意古人的“名”和“字”!第一次出现时一般出现全名,第二次出现时往往只出现名或字,而省去了姓。 二、 指示代词 (一) 近指:是、此、斯、兹(对比:是心足以王矣。——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二) 远指:彼后来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因表远指(则小)又常常带着轻视意味。如:“彼哉!彼哉!”(论语·宪问)“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远指、近指对比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斯”指眼前的江水,“彼”指天上的月亮。 (三)“之”在先秦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和顺。 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遊》)——这两个动物(蜩,即蝉;学鸠,小鸟)又知道什么? (四)“夫”字带有轻微指示性,有时可译出,有时可不译。例如: 1、小子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