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化的过程研1.docxVIP

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化的过程研1.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化的过程研1

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化的过程研究摘要我国华南地区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一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一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关键词构造体制转换中生代华南特提斯构造域太平洋构造域我国华南地区濒邻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区内发育两套重要的、时代、性质和特点互不相同的构造体制。一套为走向近EW向的前侏罗纪古特提斯构造域,主要受东西向古特提斯洋动力体系的控制,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地构造的基底构造,分布地域广,基本反映了古生代的构造面貌,先后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构造一岩浆热事件的演化。另一套为NE一NNE向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受太平洋动力体系的控制川,叠加在近EW向古构造系统之上,基本反映了中、新生代的构造面貌,是一个发育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褶皱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火山一侵人杂岩和陆相盆地带。两大构造域作用的时间不同,形成方式各异,其时空转换及其深部过程导致重大地质构造变革,形成了中国东南部复杂的盆山格局。1 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东亚环太平洋主动大陆边缘的开始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东部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的转变发生在印支期。近十几年来,对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有了新的认识,赵越等对东亚构造地质、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地质年代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后,认为转换高峰发生在中侏罗世;Gilder等认为应发生在白垩纪之前;李文达等提出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的构造环境经历了176一150Ma的挤压、145Ma由挤压向伸展扩张的转换、125一105Ma的扩张增强以及92Ma左右进人裂解阶段;李献华研究了华南花岗岩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发现燕山早期与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和成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约10Ma的岩浆活动间隔,这很可能显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的改变,即华南岩石圈动力学在大约146Ma开始的白垩纪以伸展拉张为特征。毛建仁等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的陆内岩浆作用进行了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转换作用发生在(145士5)Ma,即侏罗一白垩纪过渡时期;韦昌山等认为,直至燕山中、晚期太平洋板块的俯仲作用才逐渐占主导作用,且两大构造域在时、空转换上具有过渡性.据笔者在赣南、粤北、湘西、闽西、浙江等地的地质调查以及对1:20万、1:5万区调资料的调研,发现早、中侏罗世不仅盆地方向近Ew一NEE向,而且地层走向也以该方向为主,覆盖其上的红层有向北东走向逐渐偏转的趋势,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应力场转折发生在早、中侏罗世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全面开始了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2 两大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的方式通过对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一构造特征、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行为、应力场特征和花岗岩带时空分布等项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古特提斯构造域EW向构造带的分布以南部较多,往北渐少;太平洋构造域NE向构造带则以北东部较多;在南岭以北地区,两者大致以赣江断裂带沿线为分界带。(2)构造发展的时间顺序、岩浆活动的先后顺序及其分布也基本同此规律,且愈靠东南沿海,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活动时代愈新。(3)地球动力学体制上,早期古特提斯构造域以南北向挤压为主,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的近东西向前陆盆地和其他区域的山间盆地,晚期太平洋构造域则以拉张为主,形成大面积的北东向伸展断陷盆地。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初步认为,两大构造域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转换.晚古生代末一早中生代,华南地区遭受印支板块由南往北的挤压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压性构造,包括南岭造山带和挤压前陆盆地等.早侏罗世后期或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其应力方向与印支东西向构造带既不平行、又非垂直,即“非正交”的太平洋板块往北西方向与华南板块斜向俯冲碰撞,由于前方受到扬子刚性地块往(正)南方向的阻挡,斜向应力(即北西向应力)的持续挤压形成了北东向的构造形迹(褶皱和盆地),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这个时期的转换带位于南岭地区,南岭东段赣南、粤北、闽西地区产生裂陷伸展.此后,一方面随着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逐渐减弱,东西向构造较少形成,先存构造大多被改造为NEE向或NE向;另一方面,太平洋板块NW一SE向的作用增强,板块俯冲角度由缓变陡(或被拆沉),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洋迁移,俯冲带后缘伸展拉张,新

文档评论(0)

aqlsxc66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