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相反应
(1)利用脂肪酶或酯酶的催化作用生成所需的酯类 利用脂肪酶的作用,将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的甘油单酯,简称为单甘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品乳化剂; 此外,还可以利用脂肪酶在有机介质中的转酯反应,将甘油三酯转化为具有特殊风味的可可脂等;利用酯酶催化小分子醇和有机酸合成具有各种香型的酯类等。 * * (2)利用嗜热菌蛋白酶生产天苯肽 天苯肽(阿斯巴甜)是由天冬氨酸和苯 丙氨酸甲酯缩合而成的二肽甲酯。是一 种用途广泛的食品甜味剂。其甜味纯正, 甜度约为蔗糖的150-200倍,在pH2-5的酸 性范围内非常稳定。 天苯肽可以通过嗜热菌蛋白酶在有机介 质中催化合成。嗜热菌蛋白酶是由一株 嗜热细菌生产得到的一种蛋白酶。 * * * * (3)利用芳香醛脱氢酶生产香兰素 香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品香料,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但是产量有限; 也可以由苯酚、甲基邻苯二酚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合成,但是这些化学原料有毒性。另一种途径是先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香兰酸(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 然后,再通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将香兰酸还原为香兰素(3-甲氧4-羟基苯甲醛) * * * * 6、生物柴油的生产 生物柴油是由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油脂与小分子醇类经过酯交换反应而得到的脂肪酸单酯类物质。可以代替柴油作为柴油发动机的燃料使用。由于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生物柴油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 * 生物油脂的来源:菜子油,豆油,椰子油,棕榈油、蓖麻油、棉籽油,葵花籽 油,废食用油等 优点: (1) 具有良好的环境属性 (2) 具有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 (3) 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 (4)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5) 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 (6) 具有可再生性能。 * * 目前生物柴油主要是用化学法生产,采用酸、碱催化油脂与甲醇之间的转酯反应,而生成脂肪酸甲酯,反应时间短,成本低。但在反应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甲醇,而使后处理过程变得较为繁杂。能耗高;色泽深,在高温下容易变质;生产过程有废碱液排放。 * * 新方法:生物酶法,在有机介质中,脂肪酶可以催化油脂与小分子醇类的酯交换反应,生成小分子的酯类混合物。条件温和,醇用量小、无污染排放。所使用的脂肪酶或酯酶可以制成固定化酶,使转酯反应可以连续进行。 * * 转酯化合成生物柴油 该过程为采用脂肪酶催化油脂同短链醇直接转酯化反应生产生物柴油,反应式如下: * * ◆ 1994年,德国科学家开始研究用硅藻土固定化根霉脂肪酶,对甲醇及乙醇的转化率低,一般仅为40%-60% ◆ 1999年日本Shimada 采用固定化酵母脂肪酶催化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反应100小时,单级转化率达32%。双级转化率82% ◆ 2000年德国Georg Steinke 采用Novozym 435树脂固定化酵母脂肪酶) 转化率达到85%,使用批次5次 ◆ 2001年日本Kaieda采用树脂固定化青霉脂肪酶,转化率达到91%,重复使用批次3批 * * 从生物质到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生产装备 * * 8、短肽的合成 (1)α-胰蛋白酶可以催化N-乙酰色氨酸与亮氨酸合成二肽 该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时合成率仅为0.1%以下,而在乙酸乙酯和微量水组成的系统中,合成率达100% * * (2)嗜热菌蛋白酶除了上述催化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甲酯缩合而成天苯肽以外,还可以在有机介质中催化L-天冬氨酸与D-丙氨酸缩合生成天丙二肽等。 (3)脂肪酶在有机介质中也可以催化青霉素前体肽等多肽的合成。 * * 思考题: 必需水、水活度、lgP 1、酶催化的有机介质有几种体系 2、有机介质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3、选择有机溶剂必须考虑的因素 * * Thanks! * * * * * 例:丹麦Novo nodisk公司生产的脂肪酶Lipozyme TM,在水溶液中60℃ 保温1 小时后剩余的酶活只有10%,而在橄榄油中同样条件下脂肪酶的剩余酶活仍近100%。60 ℃对乌桕脂和硬脂酸甲酯的转化反应24小时后,酶活仍保持82%。 * * 结论 在低水有机溶剂体系中,酶的稳定性与含水量密切相关;一般临界含水量范围内,含水量愈低酶愈稳定;超出临界含水量后酶稳定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 * 三、活性 ⒈ 单相共溶剂体系中,有机溶剂对酶活性影响 有些酶的活性会随着有机溶剂浓度而增大,在某一浓度(最适浓度)达到最大值;若浓度再升高,则活性下降。特别是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会夺取酶分子的结合水,影响酶分子微环境的水化层,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 * ⒉ 低水有机溶剂体系中,大部分酶活性得以保存,但也有某些酶活性亦变化。 例:有人对吸附在不同载体上的胰凝乳蛋白酶或乙酸脱氢酶在各种水活度下的酶活性研究表明,酶活性随水活度大
文档评论(0)